太姥山風景奇秀,奇巖怪石、云幻洞幽,被譽為“海上仙都”。自古以來不知吸引了多少方外之士來此修持,創造了燦爛的佛教文化。據了解,全景區就有36座古寺院,其中最為知名又古老的當數國興寺。
坐落在平坦山坳里的國興寺,四周環山,林木蔥郁,花香鳥語。寺前橫著一條東西向的狹長的谷地。東南面小山上有座楞伽寶塔,是鎮山之寶,建筑風格也頗有氣概。西面是高高的十八羅漢峰。西北半山腰上有個碧水潭,周圍古樹青翠,使潭水更富有清凈感。南面又有一條小溪,水清見底,那潺潺的溪水流淌聲十分悅耳。特別是初春時節,這里氣象萬千,濃濃的山嵐把寺院裹得更加幽靜和神秘。
這個古老的寺廟也經歷了不平凡的興衰歷史。據《八閩通志》等史書記載,該寺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前人游記中就有“宮殿猶自瑰偉,壁嶂柱礎,盡是玄晶”,可見建筑規模宏大,有石柱360根,石構精雕細琢,遍刻花鳥蟲獸,擁有佛田千畝,山林方圓數十里??上г谀纤文┠?,兵火焚燒,寺院遭受毀滅性的破壞。
到了明清時期,該寺被夷為一片廢墟,“望國興寺,無片瓦只椽,唯有歸塔無恙,石柱尚存,蓋寺之頹廢久矣”。直至清道光、咸豐年間,秦嶼王守純主持重修國興寺,為簡易的土木結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在原址北側修建三座仿木結構的寺院建筑,南側整為平地作為菜園,種植農作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山里,為佛教文化的發展增添了活力。
國興寺
2007年,重新修建寺院,在舊殿的后面辟山挖土,新建一座面積近500平方米的大殿,殿高20米,十分雄偉。殿前一字排著4根刻工精細的青石龍柱,整個寺院建筑錯落有致,布局整齊。望著殿頂,只見青色的瓦頂掩映在綠色的山巒間,頗有氣魄。殿里四周梁上繪花畫鳥,流金溢彩。中間奉祀著近5米高的漢白玉如來大佛,兩旁立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一跨進大殿好似置身于神奇的佛國仙境。
在大殿前面有一個較為空曠的廣場,聳立著7根千年方形石柱,俗稱“石柱林”??砂匆巹潓⒙裨诘乩锏?00根石柱挖掘出來立在寺院前面,建成“遺址廣場”,使沉睡千年的歷史文物重現昔日輝煌。這樣,寺院將與山中勝景交相輝映,構造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國興寺積淀豐厚,早在唐代時就有儒生在這里住山結廬讀書講學,諸如唐進土林嵩,宋理學家朱熹,明詩人陳勖,他們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名作和摩崖石刻,為名山增添了無盡的光彩。
據說,在寺院地下還埋藏著不少石刻文物,尤其是那300多根石柱,均為灰白、灰黑色花崗石鑿成,形狀有方形、圓形、瓜楞形、六邊形。有的石柱頂部鑿有長方形孔槽,用來構設梁架,有的柱體上刻有文字。石柱大小不等,最大者外徑達0.5米以上,長4米,刀工古樸,造型奇絕。
該寺建筑基址也很有特色,由甬道、天井、花臺、水井、大殿、側殿等組成,整個布局嚴謹,制作精細,是福建省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寺廟建筑遺址。建在須彌座上的中殿結構為單開間,四周配以回廊,大殿通往配殿之間以廊連接。這種建筑平面布局在我國古代建筑資料中較為罕見,對研究中國古建筑頗有價值。同時,還在那里挖出大量的磚瓦等建筑材料和陶瓷器及雕刻精美的石構件、碑銘、石硯、銅錢、墨書文字殘器等。瓷器除了少量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外,大部分是宋元時的青瓷、青白瓷,少量為黑釉瓷、綠釉瓷、醬釉瓷,主要器形有碗、盤、碟、缽、杯、罐、盞、盅、爐、壺、瓶等,這些瓷器大部分是本地或鄰近地區窯口所產。如柘榮的青蘭面碗窯、霞浦的崇儒窯、福鼎的南廣窯、寧德的飛鸞窯等,還有些來自龍泉窯、德化窯、建窯,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以上建筑遺址和挖掘出來的文物,折射出寺廟的昔日輝煌和文化底蘊,傳承著歷史文化精粹與民族智慧。對于今天我們研究歷史、佛學、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科學、文化價值。
時光飛逝,世代更迭,唯有國興古剎風采依舊。經過歷代保護修葺,這座千年古剎成了太姥山最享盛名的禪林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址寶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