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邊界新興鄉鎮——福鼎市佳陽畬族鄉有三張響當當的名片:千年歷史文化名村——周山村,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雙華“二月二”畬族會親節歌會和畬鄉風味小吃佳陽豬頭片。隨著佳陽鄉近年農家樂旅游的興起,“游周山千年古村,看雙華畬族歌會,吃佳陽鹵豬頭片”成為畬鄉新流行語。 豬頭是古代祭祀時常用的祭品。古代祭祀時將三牲(豬牛羊)、五谷和時鮮水果敬獻于供桌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四季平安。用豬頭祭祀的說法據說源于商代,古語云:“六畜豬為首”。豬頭乃首中之首,用來祭祀,表示鄭重其事。因此,三牲之中首選豬頭。祭祀選用豬頭時,首選面部皺紋呈“壽”字形的,以圖吉利,說是能給人帶來福氣。而這種有特殊皺紋的豬頭,就叫“壽頭”。清朝吳谷人在《新年雜詠》中寫到:“歲終禮神尚豬首,至年外猶足充饌。定購豬頭在冬至前,選皺紋如‘壽’字者,謂之‘壽頭豬首’也。” 祭祀完畢后,祭品被人們分而食之。改革開放以前,當時人們的生活很困難,一年半載難得吃上一回肉,豬頭被劈成豬頭片后各家拿回加工享用。佳陽是畬族百姓聚居地,畬族人家熱情好客,豬頭片煮熟后拿出來和左鄰右舍共享。然而,祭祀后豬頭存放的時間較長而且經過香火煙灰熏烤之后,做出來的豬頭片味道欠佳,甚至有點怪怪的,口感并不好。但是,有一戶人家做出來的豬頭片味道特別好吃,嘗過之后令人難忘。他就是正宗佳陽豬頭片的創始人雷佑篇。 雷佑篇家住在佳陽天橋路沙呂公路邊,一家人原本是世世代代種地為生的畬民。雷佑篇除了種地是一把好手外,還有一身好廚藝。鄰里鄉親哪家操辦宴席,都會叫他去掌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改革開發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時,許多人開始經商做生意。頭腦靈活的雷佑篇想,佳陽這個地方人多地少就這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土里泡食靠天吃飯是很難脫貧致富的,一定要干點副業。做什么好呢,他和家人商量之后決定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自家店面開一家菜館,并以他的拿手好菜——豬頭片為招牌菜,開始打出正宗佳陽豬頭片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