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的力量,是無可抗拒的。進入新的時代,國學復興之倡導,很快席卷了神州每個角落,乃至波及世界各地,實在是多么令人欣喜的現象。
我早就聽說管陽鎮西昆村也辦了一所傳統文化學校,時間差不多十年了,卻未曾一覩,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心里嘀咕:國學大行其道,小山村趕趕時髦,何足道哉?
陽光和煦,萬物欣欣。前不久,我應邀走進這所學校。剛落車,就被眼前的校名———德成傳統文化學校———震驚了。德成二字應該出自《禮記》吧?記得書中有句話,說是:“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我的理解,即一個人若能修成高尚品德,其人生境界就是上等的了。易經乾文曰:“君子進德修業。”只有進益品德,修養學業,方可成君子。憑這個校名,我知道,此中當有高人矣,豈可小覷?
跨進校門,迎面是一位黝黑干瘦、彬彬有禮的農民模樣中年人,他就是校長張滕萬。
我握著他的手,頗好奇地打量著他,禁不住問:“你干么要跑到這里辦學校?”他先是靦腆一笑,繼而慢聲細語地講給我聽。他讀書不多,但十分喜愛傳統文化,多年在外拼搏,積攢了點錢,開始試著搞傳統文化教育,只是在許多地方都沒能得到成功。后來,知道家鄉有個孔子后裔聚居的地方———西昆村,便去作了一番考察。都說:“北有山東曲阜,南有閩東西昆。”果然,該村圣祖遺風猶存,自清康熙遷徙以來,一直自覺傳承儒家文化,重視教育。古時,村里專門置辦一塊“書燈田”,以其收入,供養老師,解決學生讀書費用。村里愛讀書,好讀書,重讀書,蔚為風氣,歷代出過不少人才。這是其他地方不易找到的。同時,他也看到,這個村,地處閩浙兩省三縣交界的山區,生活比較艱苦,孩子想上學,往往上不起,他們并不比城里孩子笨。了解了這些情況后,出于對傳統文化、對孔氏家風、對貧困孩子的愛,他決定傾自己所有,在西昆辦一所免費私立學校。
“你是怎么產生辦學的念頭呢?”我有點窮追不舍。
張校長笑了笑說,他在外打工時,一次送小女孩去私立幼兒園,看到被關進院墻里有限空間的孩子,一個個哭哭鬧鬧地,心里很不是滋味,這種封閉式的教育,能讓兒童快樂成長嗎?回到家里,他迫不及待地上新華書店,尋找有關兒童教育的書籍,一本一本地買回來讀。同時,按書中說的,常帶小女孩去誦讀經典古書,去親近大自然。小女孩樂此不疲,這使他打心眼里高興,慢慢萌生了辦一所能讓兒童強學力行的學校。
聽了張校長的講述,我對他的欽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邊聊,邊參觀校園,無論走到哪里,都受到老師和學生們的揖手、鞠躬、微笑的歡迎。我仿佛覺得自己突然穿越時空隧道,走進了古代哪個君子國。謙謙君子的儒雅之風,之前出現在書本上、影視里,如此現實,還是平生僅見。我有點拘謹,甚至有點不知所措。張校長十分坦然地告訴我,三四歲、六七歲的孩子,可塑性特強,進入德成學校,幾天便養成了好習慣,因為老師這樣教,也這樣做,同學們都一樣學,日漸形成一種氛圍?,F在的孩子,嬌養的多,有些在家里,誰也管不了,可入學不久,就變得愛學習,愛勞動,不挑食,懂禮數了,這叫環境使然。
我由衷地點頭稱是。
教室里,到處是古圣賢的語錄,每個學生都能背誦。圖書室里的藏書,除現代書籍,更有儒家經典、佛學經典,古今中外各類哲學經典??梢钥闯?,學校的辦學方向是兼收并容,其宗旨:以國家教育方針為綱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優秀人才。說明張校長及其團隊已掌握現代教育的要領。目前,學校開辦了小學一二年級,教材是國家統一的。方圓數十里的家長,都樂意讓自己的孩子進該校就讀,還有幾個城鎮的孩子。
在校園里,我遇到幾位老熟人,他們是城里來的退休教師。他們對我說:我們到這里義務助教,發覺德成校是真正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學校,這在我們教過的公辦學校中,也是罕見的。如今,教育的最大缺失,是弱化德育,多數學校追求的是學生升學率。德成而上,他們不是不懂,可上下最關注的是學生考試成績,因為考試成績決定著升學率的高低。一位東北來的趙老師,文武雙全,退休后去過許多學校授課,最后選中德成,為什么?他的回答:“這里有理想,有信仰。”浙江平陽縣的張女士,也是聞名來此,放棄優越的生活,跑到這山頭私立學校當義工,還帶上自己的孩子。就連寧德師院教授、溫州華夏漢學院院長也每每到這里授課。更不用說德成校辦的孝道論壇、夏令營,多少教授、名人,都自愿以之為平臺,給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了。正因為如此,德成名聲愈來愈大,影響愈來愈遠,各級領導,各界人士,紛紛走進德成,給予指導和幫助、支持。這一切,讓我深深為之感動。學校辦得好不好,出不出名,根本在校長和老師,能聚名師的學校,哪有不成功的呢?
西昆歷史上出過一個了不起的教育家孔昭凎,孔子七十一代孫,生于1866年,是個飽學之士,當時知縣任他為鄉土志總纂,兼任當地兩個小學堂教員。他主張廢除舊學制,潛心探索新教學,成績斐然,很快被委任為官立高等小學學堂堂長、縣視學兼勸學所所長。張滕萬出身民國時期貫嶺鎮著名茶商家族,也算名門之后,雖無很高學歷,但致志于教育事業,承諾為西昆干三十年義工,決心以自己的學校為實驗基地,走出一條融傳統文化于現代教育的新路子,其事跡,堪與孔昭凎比肩??渍褍髟谒囊皇孜逖栽娭袑懙溃?ldquo;君雖后古人,亦可與頡頏。他日登志書,萬古俱流芳。”用在他和張滕萬倆人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離開學校時,我站在校門口,縱目四望,只見青山周匝,重重起伏,若片片花瓣,學校就屹立在花心上,不由陷入久久沉思。張校長見狀,突然發問:“您看這地形像什么?”
“蓮花!”我脫口而出。
“是的,我們的學校就在蓮花穴上。”
我的腦海,一下浮出宋理學開山祖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寥寥數語,道盡蓮之品,蓮之德。德成傳統文化學校不就是一朵盛開的蓮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