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八尺門內海養殖 林剛生 攝 八尺門距白琳東面10公里,是白琳鎮古時通往桐山、店下、秦嶼(今太姥山鎮)、南鎮等地重要的渡口。清光緒《福鼎鄉土志——渡·塘·橋》中就載有八尺門渡,渡的北側在桐城轄區的池干村,南側屬白琳鎮藤嶼村渡頭自然村(渡頭自然村因八尺門渡而得名,也從側面見證了八尺門成渡由來已久)。渡口兩山夾峙,港道在此收窄,水面看似平靜,卻是暗流洶涌。兩渡之間有專門的船司職運輸,南側由藤嶼湯姓族人掌舵,北側由夏姓族人掌舵,他們以嫻熟的技術順著潮水橫流呈翻轉“U”字形來回擺渡。渡船酬金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5分錢到最后的5元錢,一直延續至沈海高速公路開通之前,以最樸素的出行方式架起了海上通衢,實現人便其行、貨暢其流。 八尺門原先并不叫八尺門,關于“八尺門”的地名來由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有古時成群白鷺經常聚集此地,稱白鷺門,衍為八尺門一說;也有遠眺港口似百尺之距名百尺門,在方言中諧音訛舛為八尺門一說;還有在八尺門南側有石亭一座,長八尺、寬八尺、高八尺,因而得名八尺門一說。 而在渡口南側的渡頭自然村至今留存有經多次修復的八尺門古神龕(石亭)。這神龕(石亭)其實就一石洞,雖經多次修建,但已半截陷入路基之下。新修建的神龕門口呈圓拱形,內部仍存有八尺見方舊樣。門口上方用蒼遒有力的古篆體書寫著“八尺門”三字,龕內陳設簡單,內壁上方石條橫刻有“憩息問津”描邊字體,下方有一石碑,碑的主體雕刻有阿彌陀佛像,佛像上方刻有“祈嗣”二字,右刻“福寧州拾叁都大巽中境龍□同陳大梁捨□石洞”,左落款“龍飛嘉靖三十六年丁巳歲四月二十一癸卯日”。 神龕外面天地爐旁邊還有一石碑,碑上石刻楷體文字依稀可見。碑的上方橫刻標題“塵落十五都”,左側首行有“合將重修葫蘆門連阿彌陀佛……”字樣,中有各出資人姓名,最后落款為“大清光緒三年拾月”。 從以上遺留的銘文碑刻考證,或許以下說法更能自圓其說,更加接近歷史事實,并在當地老者口述中也得到了印證。 在古時,渡頭當地基本沒有住戶,而在此橫渡過岸又是進城必經之路,行人商賈在這里候船經常遭受風吹雨淋。明嘉靖年間,當地“大巽中境”村民陳大梁,為求子祈嗣,便行善事積德,在渡口處挖個土窟,以方便候渡之人歇腳。因土窟形似葫蘆,便以葫蘆門窟相稱。而葫蘆門在當地還有一種說法,俯瞰八尺門灣,內灣開闊,在此收窄縊細,形似葫蘆,隘口細腰之處便稱之為葫蘆門,而土窟也就叫作葫蘆門窟。 葫蘆門窟后經多次修葺,逐漸演變成一個立方體神龕石亭。石亭依山而建,建造較為巧妙,以彎條石拱成亭的頂部,像北方的窯洞。因石亭長八尺、寬八尺,深八尺,于是又稱為八尺門。上世紀六十年代湯姓掌船人,還有測量水文的人都住在石亭內;甚至有人把八尺門石亭作為結婚洞房。隨著年代的推移,八尺門一名漸噪,外來行人商賈多把渡口及兩岸村莊泛稱為八尺門,以至于鮮有人知道渡口南北兩側的池干村及藤嶼村的渡頭自然村,而葫蘆門的名稱更是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了。 也正因為如此,北側的池干村索性將村名注冊更名為八尺門村以提升名氣;而與此同時,沈海高速在白巖村設立互通口也借助八尺門命名,讓很多外鄉客旅誤以為白巖村就是八尺門;但是,當地及周邊的群眾又多以南側的渡頭自然村為“嫡出”之“正宗”八尺門,從而在沿八尺門港衍生出了三個“八尺門”,互成“掎角之勢”,時有客商混淆而乘錯車或寄錯快遞的情況發生。 八尺門內是沙埕港內港,原名白水江,白琳玄武巖礦山開發之后雅稱為玄武湖。唐乾符年間,白水郎船只進出之口而得名,是白水郎停船處。清乾隆洪亮吉著《府、廳、地、縣圖志》載:“自東來注有巖前溪,王孫溪、點頭溪、百步溪、自西注入董江達白水江,東流來會,水勢寬廣,形如湖澤。”港內四面山丘環抱,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2-4公里,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現由于圍海造田灘涂養殖,面積縮小很多),呈不規則長布袋形,沿岸被白琳、點頭、桐城三鄉鎮的村莊所包圍。東部南北八尺門相鉗處僅留八尺門水道,是八尺門內潮水漲落唯一出口,由于出口狹窄,受風浪影響小,是優良的避風港。船道自八尺門起分西、西北、西南三條支道,分別到達點頭、外盾、白琳后岐。 八尺門內港常年平均氣溫18.3℃,八尺門兩岸之間最短距離400米。3-6月份為春雨和梅雨季節,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夏季多東南風,平均風力只2-3級,全年以北風為主;臺風主要發生在夏季,尤以8-9兩月常見。八尺門內港水深2.7-14.3米,歷年潮位高潮最高4.15米,最低0.93米,平均2.48米;低潮最高0.44米;潮差歷年最大6.82米,最小0.99米,平均4.13米。八尺門附近大潮6.6米,小潮5.6米,平均4米,是理想的潮汐電站選點??衫媒ㄔ?6000千瓦電站,市政府曾多次動議建設潮汐電站,最后因種種原因擱淺。 八尺門原來沒有碼頭,但內港中西有點頭碼頭,西南有后岐碼頭,兩碼頭是點頭鎮和白琳鎮大宗物資的集散地。遠在宋朝,就有外地商人經過八尺門到此地經商,但自宋代迄明、清的幾百年中,海運并不發達,兩碼頭作用并不大,到了清朝,海運解禁,碼頭逐漸繁榮,白琳盛產遐邇聞名的茶葉源源不斷通過八尺門港道遠銷海內外。直至1992年,八尺門建成了500噸級玄武巖專用碼頭——京琳碼頭,許多貨流才在八尺門碼頭完成?,F如今已建有名京物流碼頭,為福鼎物流做更大貢獻。 八尺門古時就有渡頭,依靠人力小船連接南北交通的,運力十分有限。2000年動工修建福寧高速公路福鼎A3標準的八尺門特大橋1300.57米,總造價8000萬元,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結構,在2004年1月1日前完工,成為閩浙交通大動脈。沈海公路在八尺門設高速路互通口,通過10公里的二級公路連接白琳鎮,使白琳在公路運輸方面十分便捷。2010年興建的楊八公路(龍安楊岐碼頭至八尺門公路)竣工。 2016年,連接八尺門渡口兩岸,全長526.959米(修建長度455米,單跨跨度200米,寬33米),投資總額約為2.96億元,作為寧德市唯一一座獨塔斜拉大跨度鋼箱梁景觀橋的另一座八尺門大橋也竣工通車。新建的八尺門大橋與高速跨海大橋遙相呼應。一橋駕南北,天塹變通途,大橋正以偉岸的身軀橫跨兩岸,高聳入云的鋼梁支撐起一條條斜拉鐵索,猶如一艘正揚帆起航的巨輪,“飛”躍福鼎,推動海灣新城組團、鐵鏘工業區的建設發展,也使八尺門水陸通衢,成為我市重要的交通樞紐。 大橋兩岸壯觀的江邊圍網、徘徊的天光云影、醉美的落日夕陽、幽謐的江邊漁火,唯美的海岸盛景帶來的不僅是強烈的視覺沖擊,更是帶來了福鼎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如今,站在南端的橋頭上,仍清晰可見連接線下的葫蘆門窟,見證著福鼎的大發展。 八尺門亭 八尺門日出美景 吳維泉 攝 八尺門大橋 劉超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