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夏巖緣)開局之年,喜報頻傳。在入選中國茶業百強縣后,日前,福鼎又收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根據1月15日國務院扶貧辦印發的《關于確定首批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和脫貧攻堅考察點的通知》,福鼎市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福鼎市赤溪村、柏洋村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福鼎脫貧成就受到中央及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可,讓福鼎全體干部群眾備受鼓舞。
滄海橫流,方顯砥柱。近年來,福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寧德市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以空前的力度、熱度和速度向貧困宣戰。一個個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開拓進取、精準脫貧,煥發出蓬勃生機;一批批科技特派員下沉一線、扎根田野,為基層群眾帶去科技甘霖,結出豐碩之果;一個個脫貧產業鏈條升級完善,各類發展要素加速匯聚,項目建設的熱浪處處升騰;一張張笑臉洋溢著幸福的喜悅,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轉變成現實。
而在福鼎書寫的這一幅決勝脫貧攻堅的恢宏畫卷中,赤溪和柏洋猶如璀璨星河中最亮眼的兩顆“新星”,用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譜寫出脫貧攻堅的壯麗篇章,吸引來全國人民的目光,贏得無數驚嘆。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長天下山溪,種豆無糧收;野菜加筍干,難度半年荒。”曾經在赤溪廣為流傳的一首歌謠,道不盡當年的心酸和無奈。直到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反映下山溪貧困狀況的讀者來信——《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此后,國家出臺專門文件,推動扶貧開發,拉開了全國大規模扶貧工作序幕,也拉開了赤溪村“十年輸血、十年換血、十年造血”的脫貧振興之路。
在經歷就地農耕生產“輸血”式幫扶、造福工程易地搬遷“換血”式扶貧和整村推進農旅結合“造血”式扶貧開發后,如今,赤溪因地制宜,走出一條“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發展新路徑,實現窮村巨變,畬村愈發彰顯獨特魅力。“村子越變越美,游客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村婦聯主席鐘麗眉一句樸實的話語,卻道出了赤溪人心中無限的驕傲和自豪?,F在的赤溪群眾觀念新了,心氣齊了,干勁足了。越來越多的村民發展特色種養、農家樂等創業致富項目,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畬族特色商品、餐飲及民宿,實現了“家門口”脫貧致富。據統計,2020年,赤溪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127元,村財收入200萬元。建檔立卡脫貧戶32戶107人,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2530元,增加到2020年14965元,增長5.9倍。
惟其篤行,方顯磅礴。柏洋村在多年易地扶貧搬遷造福工程基礎上,在村黨委帶領下,積極發展村工業小區及核電配套營地、超市、酒店等服務設施,以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升村級保障能力,漢畬族群眾和諧發展、團結奮斗,處處演繹著項目建設的“速度與激情”。
“辦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發展有恒心、為民有愛心、團結有誠心。”這句柏洋村民人人都爛熟于心的話,其中正蘊含著柏洋的“脫貧密碼”。20多年來,柏洋村“兩委”創新和踐行“五心”工作法,在帶頭人王周齊的帶領下,全村干部群眾搶抓機遇、勵精圖治,擼起袖子加油干,上下一心發展產業,實現了三大產業的快速協調發展。企業、村集體、村民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以企興村”“村富帶民富”。據統計,2020年,柏洋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00元,村財收入725萬元,比2014年增長32%;建檔立卡脫貧戶45戶97人,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2637元,增加到2020年15340元,增長5.8倍。
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脫貧故事,匯成了福鼎決勝脫貧攻堅的恢宏畫卷。作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福鼎也將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理念、新方式,及時總結典型案例,以更博大、更寬的眼光,推己及人,向全國乃至全球提供可資借鑒的福鼎“脫貧方案”,并接續奮斗,吹響砥礪奮進、跨越趕超的新時代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