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麗軍 廖寶釵)如果用一個坐標軸來顯示福鼎70年的發展歷程,橫軸代表年份,縱軸代表福鼎縣域經濟發展成就,那么,兩者的交集所呈現的曲線一定令人驚嘆:1949年全縣社會總產值1639萬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6.4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6億元,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83.6億元,302家規上工業完成產值724億元,農林漁牧業總產值達到94.8億元。
而工業經濟作為我市經濟發展中比重最大的一環,70年以來走過了艱難起步、曲折前進、迅猛發展的歷程,繪就了一幅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工業經濟美麗畫卷。
建國初期,全縣農村經濟一片蕭條,工業生產幾乎是空白。新中國成立前,縣境內沒有一家上規模的工業企業,諸如制茶、彈棉、竹木器具生產、金銀器鍛制等手工業均為私營企業,且多系工商一體化經營,大多亦店亦坊或前店后坊生產。新中國成立后,福鼎致力發展工業,經過艱難起步和曲折發展,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全縣生產總值9672萬元、工業總產值5126萬元、農林漁牧業總產值7099萬元。
70年來,我市工業生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拉動經濟社會快速(下轉4版)(上接2版)發展的支柱力量。特別是近10年來,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全面發展的同時,我市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把發展工業作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著力點。
福鼎星火工業園區是我市成立的第一個工業園,自1998年建設以來,經濟與社會效益逐步顯現,對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年增加。“到2018年我們整個園區在建企業在生產的企業有75家,完成的產值是147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0%,全部稅收收入達到1.6個億。”福鼎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林天祿表示,這為福鼎工業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財政的支撐。
據悉,自1998年成立第一個工業園區以來,我市開始以工業園區為載體,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招商引資活動,大力引進、發展二、三產業,積極響應省市號召,充分發揮區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優化區域發展環境,主動融入長三角地區,積極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經過多年不懈努力,2006年,福鼎工業園區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升格為省級工業園區。到去年底,全市累計入園企業500多家。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各園區已形成食品加工、機械電子、建筑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和合成革、泵閥、光學儀器等新興產業為主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地方工業體系,工業的發展不但帶動縣域經濟的騰飛,又拉動了勞動力就業轉移,僅福鼎星火工業區就有1萬多人在此就業。
林天祿告訴記者,星火工業園區的產業工人每個月的平均收入在3000多元,一年園區產業工人的收入達到5個億左右,工業經濟這一塊產生的財稅收入超過福鼎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園區經濟成為我市實施工業戰略、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主戰場”。打破了體制機制束縛的縣域經濟在近10年來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2018年底,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到302家,實現產值724億元,對接重點招商項目42個,簽約32個,總投資245億元,形成了鼎盛精品鋼產業、中建材、中信重工等一批重大簽約項目,縣域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
“市委市政府提出工業發展戰略,工業整體要進行產業升級。我們由原來的招商引資,變為了招商選資?,F在上百億、幾十億的項目我們都在談,它們的入戶,將給福鼎工業園的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林天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