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福鼎大地,處處可以聞到茶葉的清香;冬去春來,寒來暑往,時時處處可見茶人忙碌的身影。
茶業一直是我市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也是農民主要的創收產業。2017年,全市茶園面積21.5萬畝,實現茶葉總產量2.37萬噸,比增5%。其中白茶產量1.31萬噸,比增15%,價格比增30%。毛茶產值15.96億元,比增20%;涉茶總產值45.5億元,比增30%。全市茶葉企業759家,有315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取得SC或QS認證,其中省、市、縣級茶業龍頭企業99家,規模以上企業41家,具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6家,茶業專業合作社134家,創辦營銷網點4000多個,提供就業崗位8.5萬余個。
大坪村民在六妙基地務工
產業帶動 竭力打造品牌
點頭鎮柏柳村橫溪嶺鐘金炳家是2016年建檔立卡扶貧戶,缺資金、缺技能,家中3個人人均收入僅2900元。在扶貧單位幫助下,爭取小額貼息貸款2萬元,用于開荒新茶園、改造舊茶園共計3畝多,每年增收7000元。
磻溪青坑村民邱細妹家只有2畝薄田,一座祖上留下的木房,年久失修,妻子離異多年,兒子上高中,女兒上大學,生活的重擔就靠他打零工挑起,一年收入僅七八千元。去年,他依靠政府的扶貧資金3000元和小額借貸的50000元,將家中的木房建成1間白茶小作坊,自己采荒茶自己曬,也收購一些村里農戶的茶青加工白茶。通過茶葉收購和曬白茶,掙了4萬多元,還債后還有結余。他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村民幫助曬茶,增加他們的收入。
收益率高、覆蓋面廣,茶樹成為農民的“脫貧樹”。我市也因白茶而聲名鵲起,因白茶而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生態發展之路。
“福鼎白茶”品牌價值從2006年的零開始,到2011年的24.45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35.53億元,連續八年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前六。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舉辦的“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建設暨2016年區域品牌價值評價結果發布會”上,福鼎白茶區域品牌價值95.36億元,進入農業區域品牌10強,列第5位,這是福鼎白茶公共品牌創建又一枚沉甸甸的金字招牌。點頭鎮入選國家住建部頒發的“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目前全市涉茶人口近40萬,農村家家戶戶都有茶園,茶葉成了農民的“錢袋子”。
品牌是效應和收益。一個品牌的打造,需要時間和多方的合力。去年5月,我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茶產業持續發展的意見》,以2017年市財政預算安排茶業發展資金600萬元為基數,今后每年財政按不低于10%增幅預算安排茶業發展資金,用于支持發展茶產業,全力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
企業扶持 助力脫貧致富
天湖茶業有限公司將太姥山基地及合作社基地周邊的1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公司檔案管理,實行精準幫扶、跟蹤管理,幫助解決其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幫扶的茶農家庭年收入由原來60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28000元以上。
大沁茶業有限公司在磻溪鎮投資建設了3000多平方米的茶葉交易市場,投入700多萬元收購農戶的茶青,幫助基地周邊100多農戶的貧困戶就業脫貧……
我市鼓勵茶企通過創新企業幫扶機制、茶園土地流轉入股、培訓指導茶農生產、訂單收購茶青、安排茶農就業等多種形式,帶領茶農致富。茶葉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和貧困村貧困戶建立利益共同體,向貧困村、貧困戶提供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服務,幫助他們通過發展白茶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以資金捐贈及技術支持的方式,向赤溪村捐贈首批扶貧資金50萬元,用于定點支援赤溪村扶貧事業,專項啟動“赤溪村白茶產業化項目”,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帶動合作社5個,帶動基地周邊農戶建立生態茶園3.75萬畝。六妙股份公司投資3000萬元與赤溪村合資創辦“畬家白茶”品牌,規劃流轉上萬畝茶園,依托“畬家白茶館”項目,利用六妙茶商在全國各地的銷售網絡,合力推廣“畬村白茶”,賣出一個茶餅向村集體捐出一元,加上公司分紅,赤溪村財增收了,茶農既得到土地租金又可獲得務工收入和分紅。這些項目的入駐,為增強赤溪村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注入新活力,為赤溪村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提速提供了新動力。
技術支持 著力提質增效
紀生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點頭鎮翁溪村牛埕崗知青點茶園,包下1000多畝茶山,打造“紀生緣白茶文化生態觀光園”。
紀生緣董事長紀相炳說:“源頭的本質不在田間地頭,而在萬戶茶農。茶企要通過扶農、富農、強農,以茶農的提升促進產業的升級。”他走訪翁溪10多個自然村,在每個村精挑細選5戶茶園土壤茶葉品質好的茶農合作,免費給茶農提供生態肥料、生物農藥等標準化種植的農資物品,定向收茶,解決茶農后顧之憂。并以標準化生態種植的標準要求茶農進行白茶種植和采摘,將長期、持續的“田間+課間”培訓指導作為對茶農的重要福利,全面提升茶農的標準化生態種植水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白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梅相靖,是點頭鎮遠近聞名的種茶制茶能人,也是市鎮兩級福鼎白茶技藝培訓講座的主講人。他講授過制茶技術的地方,茶農據此培植出來的茶苗、制出的茶葉價格總是大幅上揚。在茶鄉點頭,像梅相靖這樣的種苗、制茶能手越來越多,茶園面積達到8萬多畝,每年銷往中西部茶苗近80噸,春茶茶青量約1500噸,茶農收入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方家山全村226戶847人,少數民族人口占52%,2014年評為閩東畬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范點。近年來,村兩委緊緊抓住村茶產業發展迅速機遇,積極探索“村企共建”模式,將畬族文化、白茶文化與太姥山旅游更好結合,走出了一條“畬族風俗、茶產業、旅游業”一體化的畬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去年8月4日至5日,我市舉辦歷年來最大規模的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與標準化生產及品牌打造培訓班,全市鄉鎮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茶技站站長、茶企負責人近500多人參加了業務培訓和現場觀摩活動,并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授課。8月9日至10日,舉辦了全市村主干茶葉質量安全培訓班,來自全市各村(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共580多人參加了培訓,是福建省首例為村主干舉辦的茶葉質量安全培訓班。9月26日舉辦了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培訓班,全市茶企業代表100多人參會。
吃著“茶葉飯”,邁步脫貧路。我市茶產業助推精準扶貧,將綠水青山變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