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記魚片”(也稱為魚羹)是福鼎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之一,在福鼎老少皆知,家喻戶曉。傳承至今已有三代,延續祖傳秘方,嚴格制作工序,選料精細,配料科學,制作方法保留著原始的特點,產品口感柔嫩,極富彈性,韌而有勁,口齒留香,肉質鮮嫩、酸辣可口。
江記魚片是從福鼎傳統老菜“八盤五”中的一道“碾粉魚”創新改進而來的。相傳,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擾閩省桐山堡,戚繼光率六千子弟兵于七月十五日從平陽取道橋墩入福鼎,戚家軍“號令金石,秋毫無犯”,為不驚動父老,一路野營露宿,自備干糧(光餅)充饑,桐山堡民非常感動,別無它物,將僅有的一框黃瓜魚,切成小塊,用地瓜粉碾上,做成了“碾粉魚”,慰勞戚家軍,以表感激之情。大家品嘗后,稱此食品質鮮肉嫩,口味極佳,實為佳品。這事傳入平常百姓家,個個模仿制作,廣為流傳。明末清初,許多商賈云集福鼎,從而帶來了許多飲食品種,逐步形成了福鼎的“八盤五”菜肴,這其中就有一道是碾粉魚。
民國二十年,福鼎城關十字街有一個名叫江聲贛的人,15歲到桐山恒三堂菜館當學徒,學習時興的傳統老菜“八盤五”的制作。當時一般家庭辦喜喪事筵席有主副餐之分,主餐用檔次較高烹飪材料,副餐菜肴材料相對低廉,學徒學習一段時間后,師傅一般會讓徒弟烹飪副餐,當時的副餐有一道叫菜肴稱“碾粉魚”,這種魚一般用黃瓜魚制作的,也可以用鰻魚制作,制作方法相對簡單,將魚切成小塊,用淀粉碾成粉,把魚塊放在淀粉上滾勻,下到沸水中,加入調料即可。第二年,在一次筵席中,師傅讓他獨立制作副餐菜肴,席間一位客人不慎被碾粉魚魚刺卡住喉嚨,十分痛苦,不斷呻吟。這件事深深的刺痛江聲贛的心。他自幼聰明好學,十分機靈,善于琢磨,從此之后便潛心鉆研反復試驗,買來魚和淀粉在家中反復制作試驗,先是將魚刺一根一根的撥掉,但做出來后既太軟嫩又太費工時,之后,將魚肉剔出,加入淀粉剁碎混合一起,也感覺沒有勁道,最后他想到了制作面團類小吃的方法,反復搓揉試驗,終于成功做成了現在的魚片。他母親看見到兒子如此執著,心痛的叫他“阿憨”,后來當地顧客都稱他為“魚片粿湯憨”,真名反而沒人知道了。
出師后,他干脆經營魚片粿湯擔,在演大戲、布袋戲的場地上,在大戶人家的庭院中,在深夜的小巷里,在大街人流的交匯處,游動叫賣,雖然辛苦,但逐漸殷實,有了一定的積蓄。民國二十三年,他在桐山太爺前的天燈下(即現在中山中路人本超市下側)開了一間 “江記魚片”小吃鋪。特殊的美食,需要特殊的工藝和廚具,當時的灶臺是用特制的木制八角灶,灶心用鐵皮和泥土制成,燒的是硬炭,火候靠下側風口調節,高湯卻是用另外大鍋制成的,當時海產品充足,主要是用黃瓜魚為原料,加上制作工藝講究、價格適宜,許多老福鼎人念念不忘,改革開放后江記魚片搬到十字街,上世紀80年代末,許多福鼎籍臺灣老人回家鄉探親,四處打聽,專門去找江記魚片,品嘗一碗家鄉味。這其中就有世界最大小學——臺北中心小學的校長、臺灣福鼎鄉親聯誼會長盧家懷老先生,當他品嘗一碗地道江記魚片后,十分欣慰,回到臺灣后還專門寫了一編介紹福鼎江記魚片的文章。
如今,為了把江記魚片發揚光大,第三代傳人成立了漁片江食品有限公司,開展連鎖經營,計劃在福鼎星火工業園區建設廠房,開展工廠化加工生產魚片等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并計劃建設福鼎小吃文化博物館,讓民眾進一步了解福鼎小吃歷史。
王代進 鄭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