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餃是前岐鎮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名小吃,因為是三種米合成的,又叫 “三合餃”。餃子在蒸籠里蒸熟后香氣四溢,惹得大街小巷的行人垂涎欲滴,吃起來熱騰騰的湯汁在口里四濺,餡料油而不膩,餃子皮既柔軟有粘性又不粘牙,色香味俱全,口感極佳,獨具風味,吃過的人無不嘖嘖稱贊。據前岐鎮退休老干部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任福建省省長魏金水、副省長葉松、高盤九等領導每次到福鼎都要嘗一嘗前岐三角餃?,F在,閩浙邊界福鼎、蒼南、泰順等縣市許多鄉鎮的婚宴上,它成為一道必上的主食。
前岐三角餃的創始人名叫廖天貴,綽號“流涕貴”,出生于民國初年。廖天貴家里是做小吃生意的,在前岐鎮當時最繁華的岐陽街中街(現在的岐陽街112號)經營一家小吃店。當時,廖家小吃店生意十分紅火,父母忙不過來,廖天貴從小就在店里幫助父母跑堂。由于年齡小經常流著鼻涕滿頭大汗端著菜跑進跑出,老顧客就親熱跟他打趣,叫他“流涕貴”。廖天貴也不生氣,照樣答應,于是這個綽號就叫開了,幾十年后他的真名反而很少人知道了。廖天貴聰明勤勞,善于思考。成年后接過父母的營生,把小吃店打理得更紅火。他想有的人喜歡吃湯圓卻不喜歡吃餃子,吃餃子的人又不喜歡吃湯圓,這是為什么呢?經過和顧客交談,他終于明白,餃子皮煮熟后太硬不好吃,而湯圓皮是糯米做的會粘牙,所以有的人不喜歡。于是,他用糯米、秈米、粳米三種米按1:1:1的比例合成的混合米磨成米漿,裝在紗帶中用石頭壓干后,用來做餃子皮,這樣做出來的餃子皮既柔軟有粘性又不粘牙。他還對餃子的餡料進行改良,選用瘦肉和肥肉(按2:1的比例)、香菇、青蔥、蝦仁等原料,同時對餃子的外形進行改進,將餃子的包皮不封密,中央留一個小口,三邊捏成三個角,并把餃子的底部設計成金字塔形狀。這樣餃子放在蒸籠中時是正立著,由于中間有小口,既可以使青蔥蒸熟后不會發黃,還可以使香氣飄出而里面的湯汁不會溢出,并且由于有了一個“出氣孔”,即使到了晚上沒賣掉里面的餡料依然新鮮,不會變味。
1936年鄭丹甫、林時勉等人在前岐一帶鬧革命,廖天貴也秘密參加了革命隊伍,成為一位“紅點戶”(指專門收集情報的地下交通戶),因為表現出色,上世紀40年代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以叫賣三角餃為掩護,出入國民黨鎮公所、茶樓酒肆、賭場、鴉片館等刺探我黨被捕人員關押地點及看守情況、偵察國民黨民團布防和調動動向等情報向革命黨人報告,并為各地黨組織傳遞信息,為革命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演繹了一段紅色佳話。 □ 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