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海”是一道羹湯,一般是用新鮮海產品制作而成。凡是婚宴、壽宴、喬遷酒等各類宴席上都要上“澎海”,而且往往是第一道,賓客們也能據此猜出其整場筵席的檔次和大概的價位。
據資料介紹,“羹”是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食物?!墩f文》曰:“五味和羹”。古時候的“羹”一般指帶汁的肉而不是湯; “羹”表示湯的意思,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作為一種古老的烹調方法的“羹”,是指切制成丁的食物用沸湯煮后,再加入濕淀粉,使湯水溜成糊狀的烹調方法。而福鼎羹湯的烹制大多選用海鮮水產品作為主要原料,其口感更是上乘,屬湯中精品。
而福鼎的羹為什么會稱為 “澎海”呢?這里面還有一段故事。傳說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福鼎避難講學期間,十分勤奮,經常穿梭于太姥山、秦嶼瀲城、桐山及海邊黃岐等地,不是著書就是講學。夏日的一天他從太姥山來到了黃岐,由于道路崎嶇不平,而且進入黃岐后山的那一段路程,全是粗沙小路,走起路來一不小心就會滑倒,特別費勁。朱熹經過一天奔波,已經筋疲力盡,雖然饑餓難忍,但是什么都吃不進去。主人也無計可施。此時朱熹的門人高松(桐山人)建議說:“何不煮一碗魚湯給先生充饑?”主人恍然大悟。但由于夏季屬臺風季節,剛好數日來海上風大浪高,未能出海作業,家中沒有活鮮,僅剩下一小塊黃魚肉。于是女主人就用這一小塊魚肉,切成丁加上雞蛋清煮了一碗湯。說來也怪,朱熹食用了這碗熱氣騰騰、看似海浪翻滾的魚羹湯后心曠神怡。迎面一陣風來,面對大海聽到大浪的濤聲,他心潮像海浪一樣澎湃,連續寫下兩個“澎湃”,第三個卻寫成“澎海”(只可惜所題的字已經失傳了),此后這道羹湯就演變成了“澎海”了。為什么“湃”變成“海”呢?一是他當時就是面向大海,二是文人的靈感:將碗中的蛋清煮熟后比喻成大浪,而碗中的湯就自然成了海了。朱熹寫成“澎海”二字后意猶未盡,又來了更大的靈感,由于主人家沒有更多的紙張,他就提筆在一塊門板上寫下了著名的《(中庸)序》,后收藏于福寧府。根據清嘉慶版《福鼎縣志》記載:“黃崎山:朱子避偽學禁到此焉。作《(中庸)序》于鄉,地僻無紙,寫序于屏,后舁州庫。”
在福鼎,澎海這道羹湯制作時用料很講究,除了可使用各種普通魚類外,還有檔次較高的魚翅、海參、螃蟹肉、土丁、魚唇等。澎海的制作方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基本方法都離不開幾個步驟:一是將主料切成丁或絲;二是在鍋中倒入高湯,主料下鍋燒開后,放入輔調料;三是煮沸后,用濕淀粉勾芡;四是在沸鍋中均勻淋上預先準備好并調拌成白色的蛋清,上鍋前放一點蔥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