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面”是面食中的佳品,在福鼎比較出名的有磻溪橋頭手打面、東源手打面。其中東源手打面2004年在參加寧德市慶國慶55周年烹飪大賽上獲得金獎,2008年11月榮獲“福建名小吃”稱號。
據介紹,面條起源于公元前1800多年前的漢魏。東漢劉熙《釋名》一書對“餅”的解釋中已提及“蒸餅、湯餅、蝎餅、髓餅、金餅、索餅”等餅類,按劉熙“隨形而命之”的說法,“索餅”有可能是在“湯餅”的基礎上發展成的早期面式。面條顯然是由湯餅發展而成的。晉時,湯餅稱“不托”,已有成細條狀的了。唐時,面條仍稱“不托”,但其品種多了一種“冷淘”,至宋朝才正式稱為面條。
2002年10月中旬,中國考古學家在青海省的一個遺址中找到了距今約4000年的面條實物,國際上面條“發明權”之爭宣告終結。而面條在福鼎已有很長的歷史,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手搟面條已比較稀有,因而也更受推崇。
據說福鼎的多種手打面都是師出同門。在清末民初時期,福鼎磻溪與白琳交界處一戶姓吳人家做擔面生意。當時擔挑到集鎮路遙費時,遇到刮風下雨時面條不易存放,出現糊狀,口感不佳。為了增加韌性,他進行了長時間的琢磨。有一年夏季臺風季節他在家閑來無事,抓了一把未出售的生面在手上反復拿捏,不料越捏越勻越捏越有韌性。他從中得到啟發,適量增加了堿、鹽、雞蛋清,掌握了一套用竹棍反復壓制為主以形成一張薄片、再用刀切成細面條的工藝技術,真正達到 “濕面條可以系鞋帶”的境界,效果極佳。后傳到磻溪、白琳、管陽、點頭、桐山等地,經過后人的不斷改進,利用新技術,各地在原有配方的基礎上,借鑒前輩的經驗,采取幾十道純手工工序的打壓和工藝上的改進,形成了今天的“東源手打面”。加工好的“東源手打面”可以做成幾十種口味獨特的面食。福建電視臺綜合頻道《走南闖北》欄目2009年3月28日晚21點10首播“東源手打面”,并將制作方法作為電視機前觀眾的互動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