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縣民間藝人創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特有畫種,它是專門貼在中秋月餅上的一種裝飾畫。表現內容以戲曲題材為主。形式新穎,有美人式、八寶式、八果式、團式等。畫面色彩鮮艷、熱鬧,以紅、黃、綠、桃紅等為主,線條清晰,民間和地方特色極濃,群眾非常喜愛,流行于閩東霞浦、福安、柘榮各縣和浙江的平陽、蒼南一帶。各地群眾都習慣于在小孩排餅賞月后,吃了中秋餅,把一幅幅餅花貼在自家大廳壁或房間壁上裝飾欣賞,成為節日風情。 福鼎餅花的歷史演變過程,首先應以“百子花”的創作開始,無文獻可考,從藝人口述了解,在清乾隆時就有“百子花”,“百子花”是以紅、白、綠三種色紙剪成。人物以兒童為主,所以稱“百子花”。 “團花”的創作,出現于清末,是藝人畫在紙上的圓形餅花。“泥金餅花”是在“團花”的基礎上發展,它的書法是工筆重彩,加上金色,畫面富麗堂皇,形式由團式發展有“美人式”、“八果式”“八寶式”,并以人物多少標定月餅的重量,如一個人物定為四兩餅,兩個人物半斤餅,依此類推,最多十六個人物為四斤餅(過去一斤以十六兩計算)。木刻餅花。民國初年,福鼎有位木偶戲藝人叫林通鈴看到餅花銷路很好,就收集些餅花稿,刻在木板上,用墨來印,在墨線基礎上填色彩,這種木版餅花,人物臉部不印五官,是在印完之后,再用粉料開臉,畫出五官,民間藝人稱這種餅花為“洗臉餅花”。不久,福鼎縣城關文成堂畫坊陳厚瓚,城關附近南陽潘記也先后刻木版印制餅花。后來溫州葉新大石印局和福鼎潘宗鑾石印局,進一步把餅花稿描在石印上印餅花,以后還有福鼎巽城朱元盛、朱英貴,仿水印木刻效果,刻制套色水印木刻餅花,天色還分濃淡。 【相關鏈接】 相傳明嘉靖年間,倭寇歷次侵犯我國沿海地區。有一年正月十八,倭寇侵犯羅唇,當地有三姐妹搬來三座大山,擋住羅唇???,倭寇見狀改道離去。當地群眾為紀念這三姐妹,塑五彩金身奉為神,并于每年農歷正月十八做三個大冥齋象征三座大山,舉行慶?;顒?,這就是“冥齋節”的由來。 羅唇是個畬漢雜居的自然村。每年正月十八,家家戶戶便將米集中起來,做三個大冥齋,每個冥齋需用150至200斤粳米,大冥齋上分別貼著“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紅紙大字。冥齋節還伴有其他民俗活動,如“演大戲”、“對山歌”、“比手藝”等,是一個健康、熱鬧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