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美食文化中,酒是美食不可或缺的元素,所謂酒令天下樂,伴隨著酒的發展,誕生了酒令。酒令具有悠久的歷史,大致起源于西周的酒官制度,濫觴于春秋戰國,經歷了兩代、魏晉、南北朝,完備于隋唐,又經由宋、元、明、清達到巔峰。從西周的節制飲酒演變成近代的勸酒和罰酒,都是一種禮儀文化,其中都蘊含著詩詞禮樂,其目的都是“樂在其中”, 不同時期的的酒令反映著各個階層的文化內涵,成為一道時代的文化風景線。 我們祖先的確了不起,不但釀出了美酒,還發明了種種飲酒的法子,人見人愛,人見人樂。在福鼎的美食文化中,酒令更是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也是福鼎人民積極樂觀人生態度的一個縮影。 福鼎的酒令分為雅令和俗令。所謂雅令就是席間所行的酒令與禮儀、詩詞、辭章、經史、文字、典故等有關,更多的是反映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揚與豐富,證明文化的大智大慧,個人的才學與聰慧,是最需要學養和機敏的結合。這類酒令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賦詩填詞,成語接龍,生肖射謎,地名聯句。有時將歷史典故人物事件創作加工形成朗朗上口的小調、民謠演唱席間。比如,席間最長者先說出成語,然后按一定順序頂針接龍,例如“一馬當先——先人后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山人海——海闊天空——空樽對月”,有時也增加一些限制,比如,所說的某個成語中必須和某一主題有關,在以上的成語中第七個成語即和飲酒有關。當然這些主題是很豐富的,還可以唐詩接龍,人名接龍,也可以是花草樹木,可以是鳥獸蟲魚,提議者可以隨心所欲,只要就飲者同意即可,達不到要求者即罰酒。 借助民謠言說歷史的形式使福鼎的酒令更具文化韻味,有以《三國志》為內容入詩附文的“單刀赴會、二嫂過關、三顧茅廬、四別徐庶、五虎上將、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卦陣圖、九伐中原、全歸司馬”串說歷史物事的正聲,也有“正月搖搖、二月沓迢(悠閑地玩耍的意思),三月吃墓酒,四月種番薯,五月有諾摎(liu)……”詼諧調侃的戲謔。 漢字的拆拼與古詩相映成趣也是福鼎席間雅致的的酒令,這種形式和漢字的構成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將品字拆開加上韻腳編成句“品字三個口,氵酉釀成酒??诳诳?,勸君更盡一杯酒。”接龍者則說到“森字三棵木,甲鳥便是鴨。木木木,霜葉紅于二月花”。 由于雅令與文化文學結締較深,并非普通人可以肆行娛樂,僅在一定文化層次的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