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吳小翠)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為切實做好春耕生產和解決撂荒地問題,防止耕地“非糧化”,我市通過開展“我在福鼎有畝田”活動,喚醒閑置耕地,扎緊耕地保護“籬笆”,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在福鼎市疊石鄉竹陽墨竹家農場,農戶們卷起褲腿,扎進農田,抓起一把秧苗,嫻熟地拋向空中,只聽見腳下陣陣清脆水聲,秧苗便有序落入稻田之中,她們正為簽訂“代耕代種”的認領者進行水田拋秧。在田埂上,一塊塊刻著名字的木牌引人注意,這些都是已被認領的稻田,有的已披上一層綠色“新裝”,有的還正等待著認領者前來播種。
今年該農場向村民流轉了一百多畝的撂荒地進行復墾,通過“我在福鼎有畝田”的活動,對外開展認領,認領方式主要有帶頭耕種、代耕代種、共享收成、專屬農田等4種,認領人可結合自身實際選擇其中1種認領方式,并簽訂認領協議,承擔“一畝田”所需的種子、肥料、農藥等費用2500元,合作社提供耕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曬干、加工、包裝等服務。
“協議簽訂完,我們主要負責種植無公害的綠色優質水稻,有白米、紅米、紫米,把控好糧食質量,也是對認領者負責。”疊石鄉竹陽墨竹家農場負責人陳維騰告訴記者,農場幫助認領者把田間管理好,收成后,將為認領者提供300斤的紅米。
據悉,通過前期的摸排,目前全市各鄉鎮可認領的拋荒地有1900多畝,疊石鄉作為試點,其他鄉鎮也將陸續開展。。“將撂荒地復墾,種上糧食作物,一來可以盤活偏遠山區長期無人耕種的田地資源,二來通過認領代種的方式,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也是保障糧食安全。”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股股長、高級農藝師潘明樹說。
擁有大量城市稀缺的優質生態資源是鄉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如今荒地變良田,綠水青山就實現了向金山銀山的轉變,下階段,隨著“我在福鼎有畝田”活動持續開展,更多“沉睡”的土地資源被喚醒,撬動更多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為鄉村振興帶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