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鼎市區出發,驅車沿著縣道972線一路行駛,生態長廊盡收眼底,山巒起伏滿目蒼翠,溪流兩側綠蔭相傍,一座“隱居”于山水田園間的村莊漸漸清晰——疊石鄉庫口村到了。 步入村內,兩條主街穿村而過,沿途蘆花公園、紅楓林公園、櫻花園、騎行驛站、天然泳池、景觀碇步等星羅棋布,村民和游客的歡笑聲時近時遠,悠然和美。再往村中央,一座古樸古香的孫厝古民居映入眼簾。該民居建于明清時期,建筑風格奇特,房中雕梁畫棟,地上卵石鑲嵌,墻體則是由溪灘石疊壘起來,隨上又全部換成薄青磚來砌,古樸而秀美,蘊含著濃厚的文化韻味,令人景仰遐想。 庫口天然泳池 庫口村蘆花園秋景 古樸韻味的孫厝古民居 庫口村位于福鼎市桐山溪上游,素有“福鼎后花園”之美稱,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自然資源。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興起,這里便成了眾多市民游客休閑游玩的首選之地。“這里離市區近,既能避暑,又能休閑、漂流、露營、戶外運動等,夏季日均客流量達2000人次。”庫口村黨支部書記李悌蘇介紹道。 庫口村 春看山花夏避暑,秋觀紅葉冬賞雪……在現有村域景觀、生態水系等基礎上,庫口村進一步投入資金開展道路硬化、環境綠化、飲水潔化、街燈亮化、新村美化等建設,重點加強游泳、騎行、徒步、露營等戶外運動配套建設,以景區化標準引領村莊建設,著力打造集鄉村旅游、戶外運動于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路線。 “生態鄉村旅游是庫口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們正積極對接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隊,把村里現有資源串聯起來,打造一個研學基地,并流轉舊房改造咖啡屋,吸引更多游客走進綠色生態庫口,讓鄉村旅游不斷催生‘美麗經濟’,壯大村集體經濟。”李悌蘇說。 整合旅游資源,做強生態文章,這也是疊石鄉竹陽村一直在做的事。從庫口村環山向上來到竹陽村,目之所及皆是景,布局精美的文化公園、特色鮮明的主題墻繪,還有隨處可見的紅色元素、畬族元素……吸引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竹陽村 竹陽村是福鼎革命老區基點村、庫區移民村,“閩東學三洋(陽)”典型示范村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以“紅色保護”帶動,竹陽村深入挖掘保護紅色文化資源,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駐地舊址為“核心”,串聯白茶驛站、康養中心、櫻花公園、蓮花池等特色景觀點,推出“紅色+研學+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主題黨建”的旅游產業板塊,打造紅色旅游產業帶。 紅色遺址 沿著村莊步道,逐一走過革命舊址、被服廠、地下交通站、兵工廠、練兵場、古炮臺遺址和戰壕等紅色遺跡,這些被步道串聯起來的紅色遺跡,儼然一個露天紅色博物館。而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駐地(竹陽)展陳館,則以展板、圖片及實物陳列等形式,串起一條時空隧道,重現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駐地(竹陽)展陳館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駐地舊址不僅是傳承本村文化、激活紅色的重要平臺,也是打造本地紅色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團體的重要內容。”竹陽村黨總支書記李宗綿說。 以融合之勢,促文旅之興。竹陽村進一步將紅色旅游發展為集紅色、綠色、古色、康養于一體的綜合旅游,不斷豐富“紅色竹陽、康養疊石”的旅游發展內涵,并定期開展特色文化活動,舉辦“七夕”民族風情展演活動和閩浙邊界鐵人三項賽、庫口—竹陽山地車爬坡賽等賽事,打造庫口—竹陽的最美騎行線,為宜游宜樂的竹陽匯聚新人氣,建設成文化底蘊深厚、環境優美舒適、交通便捷便利的旅游村莊。 騎行體驗綠色生態 毛真怡 攝 夏日的荷花池(資料圖) “我們正在積極對接浙江文旅公司,盤活現有資源,擬在竹陽半嶺亭觀景臺建設鄉村咖啡MOJ咖啡館,由MOJ咖啡進行運營,推出系列文旅打卡活動,吸引更多的‘人潮’和‘錢潮’,大步邁向振興。”李宗綿說。 興旅,樂游,產業興。從庫口村到竹陽村,再到全域各鄉村,疊石鄉正以“生態康養”為主題,立足優勢資源、精準定位,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等綠色產業,走出一條具有疊石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打造閩浙邊界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康養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