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風漸起,寒意漸濃。走進硤門畬族鄉東稼村大壩頭的林下種植基地,目之所及滿眼翠綠,生機盎然。沿著林間小道前行,基地負責人王孝鏞走走停停,不時蹲下身觀察,一株株金線蓮從雜草叢中探出“頭”來,長勢喜人。“基地種植了野生紅菇、金線蓮、鐵皮石斛等,技術輻射面積340多畝,2023年,基地銷售額達420萬元。”王孝鏞介紹。 東稼村地處高山,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資源豐富。2016年,王孝鏞返鄉時,發現種植商機,隨即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建立百豐紅菇基地,并在紅菇林下套種鐵皮石斛、金線蓮等,探索“樹上石斛、地表紅菇、邊緣金線蓮”的立體高效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查看金線蓮長勢,討論基地發展情況 創業步入正軌,王孝鏞開始琢磨如何帶動村民增收?在流轉土地時,他采取合作式、投工投勞式,推動當地農民改變單一農業生產模式,開展農業生產多種經營,進行連片統防統治,形成集農業、中藥材種植、加工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農業開發,拓展農戶增收渠道。 “野生紅菇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我們在種植時通過圍欄保護管理、孢子收集播種、人工增濕等技術,大幅提高紅菇的生長密度、產量、品質。金線蓮、鐵皮石斛的套種,唱響林下‘四季歌’,實現一年四季都是生產季。”王孝鏞說。 每年端午節、中秋節前后,基地迎來紅菇采收期;十月起,金線蓮與鐵皮石斛陸續采摘。農閑時,王孝鏞帶著工人做好補種、環境改造等工作,并規劃試驗田,以科技加持推動產量創新高,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杭州、溫州、寧波等市場。 鐵皮石斛 金線蓮 做優一產,“接二連三”。在拓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王孝鏞為基地配套修建棧道,方便采摘和研學,推動農旅融合,讓林下經濟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林下生金,綠富雙贏。硤門畬族鄉持續加大特色農業投入,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建立畬藥種苗培育基地、種植園,打造“萬畝特色果蔬、藥材基地”;持續擴大特色農產品發展規模,推廣種植甌柑、水蜜桃、辣木、紅美人、百合等生態農作物種植面積達2500畝,年產量2700噸;加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讓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自然資源,念好‘山’字經,做活‘林’文章,唱響林下‘四季歌’,把林下經濟培育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戶增收的一大增長點,助力譜寫‘綠能新城濱海畬鄉’發展新篇章。”硤門畬族鄉黨群服務中心主任劉端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