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左)與村民交流增產增收情況
陳家雅(左)與社員交流茶葉生產技術
楊迅升(左)與馬振城共商基地發展
廖詩雄 文/圖
寧德網消息(廖詩雄)
福鼎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成立一年以來,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隊人員,走村入戶,協同發力,基層群眾積極行動,一起奏響了鄉村振興,建設美好新家園的和諧樂章——
清澈的溪流通村而過,潺潺流水,兩岸綠樹掩映;村里散布著多座數百年的古建筑,古樸端莊;農地里種滿了芍藥、牡丹、海棠果等各類中草藥花卉樹木,將村子裝扮得花枝招展。這是福鼎管陽鎮楮樓村的一幕。
如今,像這樣的村莊在福鼎已隨處可見。環境整潔、產業振興、鄉風文明、百姓增收……每個鄉村都吹起鄉村振興的號角。在農村不斷發展的背后,有一群人正在進村入戶,出謀劃策,從各方面推動農村振興發展。
2018年9月,福鼎通過整合市直單位干部、各級駐村任職干部、大學生村官、服務欠發達地區志愿者、“三支一扶”工作人員、科技特派員、茶企技術能人、鄉鎮(街道)部分包村干部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駐村、聯村、包村、掛村人員等工作力量,組建了68個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每個工作隊由5至10名干部組成,負責幫扶3至5個村,對250個村實行全覆蓋,采取“大村聯小村、強村帶弱村”等方式,豐富農業建設人才隊伍,組團式常態化開展指導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通過引導科技、人才、信息、資本等新的要素向農村聚集,用科技發展“三農”,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
如今,福鼎各個鄉村的面貌迎來新的變化,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家庭收入持續增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高。各鄉村因地制宜,充分發展福鼎白茶、福鼎檳榔芋、福鼎四季柚、福鼎壇紫菜、桐江鱸魚、福鼎黃梔子等一批優勢特色品牌,形成了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農村產業進一步升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建制村“五通”問題基本解決,并建成一批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進一步推動了赤溪、柏洋、瀲城等一批現代新農村的發展。
多元發展科技興農
每到田間地頭,都有村民向汪涌打招呼,或者探討一下農作物的種植經驗。
“今年第一次在管陽村種植30畝辣椒,長勢不錯,批發價一公斤18元左右。”金冠田家庭農場負責人蘇品金說,在種植辣椒過程中,他也時常跟汪涌交流種植經驗。
“每個月都要到科技示范戶進行實地走訪,指導他們做好生產記錄,及時總結生產經驗。”福鼎科技特派員汪涌說道,通過幾年來的技術指導、知識宣傳,現在大多數農戶都是種植能手,防治病蟲害得心應手,農作物增產增收。
管陽是典型的山地農業大鎮,多元化發展,可以豐富農產品品種,降低盲目跟風的市場競爭風險。汪涌介紹道,目前管陽的特色農業,涉及茶葉、水稻、檳榔芋、甘薯、辣椒等多個品類數十個新品種。近年來,為了推動管陽鎮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他著重實施了新品種的科技示范推廣。
汪涌通過試驗種植了30畝福薯604新品種,發現該品種具有抗瘟病強,穩定性好的特點,第一年就獲得80%以上的收成率。消息一經傳開,許多村民紛紛趕來討要種苗,開始推廣種植,平均畝產量比傳統品種的45擔,提升到78擔。他還指導農民進行了“太子參+甘薯”的套種模式,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品質。
如今,天竹、西陽、溪頭等10多個村實施甘薯規?;a,并涌現出30多家的加工廠,甘薯粉、粉絲成為當地一個特產。西昆、天竹等不少村民僅此一項年增收近3000元。
紅米的營養好,具有較好的市場競爭力,是管陽鎮的另一個特產。汪涌通過改良傳統紅米品種“胭脂紅”和推廣新品種“金農3U3號”,實現了紅米規?;N植。“在管陽種植的黑米,糯性好,產量最高可達450多公斤。”汪涌說道,水稻是管陽的傳統產業,但也要種出特色,目前他正在試驗推廣黑米種植,力爭進一步豐富水稻品類,幫助農民進行差異化生產,多樣化經營,特色化競爭,最終實現穩增產穩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突出特色吸引游客
炎炎烈日下,管陽鎮楮樓村第一書記楊迅升與村民馬振城在花卉基地里察看芍藥的生長情況,兩人正商量著如何進一步推動基地發展。
從省科協到楮樓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楊迅升成為村里一名“常住居民”,下田地,搞調研,研究發展項目,村里村外忙得不亦樂乎。
“現在牡丹、芍藥的鮮切花市場行情很好。”楊迅升說,入村前,他已到全國各地參觀考察,確信發展花?;乜梢詭余l村產業振興。他多次與馬振城交流,并促成其回鄉創業,在村里建成200畝閩東首個高山花卉及中草藥種植實驗基地。
基地涵蓋江南觀賞牡丹、新型林下經濟作物油用牡丹種植培育、鮮切花芍藥及其它珍稀觀賞花卉種植,兼營無公害蔬菜水果生產等?;氐慕ㄔO直接帶動10多戶農戶創業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戶4人,實現每人年增收6000元。“今年計劃規模再擴大100畝,通過提供種苗和管理技術的形式,帶動村民共同發展。”馬振城說道。
楮樓村自然環境優越,一條長達數公里的溪流穿村而過,溪水清澈見底,流水平緩,溪岸邊散布大量的楓樹,一到秋季樹葉顏色變化多樣,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值得一提的是,村內完整留存著多處古建筑,極具研究觀賞價值。穿越古街、溪灘燒烤、水上樂園、溪灘露營、土灶美食、水上茶寮、采摘園……楊迅升忙著盤算起如何充分借助村內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出新的旅游景點,吸引周邊游客的眼球。
“我想鄉村旅游一定要做出特色,做別人沒有的景點。”楊迅升說,基于這樣的想法,他今年計劃利用現有的建筑建設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閩東首個村級科技館,設置科普展廳、科普講堂、閱覽室等功能區,預計10月份即可建成并對外開放。今年暑期,楮樓村第一次迎來周邊3000多人的游客進村旅游觀光。
楮樓地處泰順、柘榮交界,邊界人流往來頻繁,是鼎泰柘三地交接的中心地帶?,F在楊迅升有個更大的打算,如果能夠在楮樓打通泰順的交通要道,改善楮樓通往外界的交通條件,即可有效實現鼎泰柘三地輻射融通,這將對該村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產業掛鉤振興在望
在廠房里,六妙白茶副總經理陳家雅指導合作社社員如何更好地進行茶葉萎凋,提升福鼎白茶的品質。在交流中,陳家雅無形中將公司的生產技術向合作社輸送。
“茶企與鄉村通過合作社為紐帶,實施‘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產業與鄉村振興掛鉤,最終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陳家雅說道,產業振興對鄉村來說意義深遠,農村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鄉村才會有可持續的興旺。
企業技術能人陳家雅承擔著點頭鎮柏柳、過筧、后井三個村的振興幫扶工作。以公司產業實力為后盾,他通過茶農建檔立卡,以合作社的形式幫助茶農實施茶園標準化管理,提升茶葉原料品質,開辦茶葉加工點,參與公司生產經營,實現茶產業增收。
“茶葉是幫扶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陳家雅說道,為了確保茶農提供優質的茶葉原料,實現穩定增收,他在柏柳村開設茶葉收購點,依據鮮葉的種植標準,實施保護價收購,既解決了農民銷售茶葉的時間成本,又提高了農民實施茶園標準化管理的積極性,實現了茶農與公司的良性合作。
農民變工人,實現雙收入。在過筧村,陳家雅力推承包代工的形式,吸納30多名村民參與公司800多畝茶園管理,為村民帶來20萬元的增收。
與此同時,他以大坪村和柏柳村兩個廠區為中心,大力吸收幫扶村及周邊村村民進廠上班當工人,實現雙收入。如今,六妙白茶廠區200多名工人中,三分之二來自各村村民,年人均可實現增收9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