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在桐山溪畔,一條30米長的靛藍長桌座無虛席,畬家男女老少身著畬族傳統服飾,共赴這場承載著畬族最高待客禮儀的長桌宴。 長桌宴的歷史,是一部畬族遷徙與共生的史詩。福鼎作為畬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六百余年來,畬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出獨特而燦爛的民族文化。無論是“二月二”會親節中家家戶戶開門納客的盛況,還是“三月三”百福流水席上以藥入膳的獨特習俗,長桌宴始終是凝聚族人的精神紐帶。 長桌宴上豐盛的菜品 “長桌宴是畬族傳統的酒席宴請形式,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它最早是辦喜事時挨家挨戶湊出來的一張桌、一張凳。”福鼎市畬族文化促進會會長藍進良告訴記者,長桌宴通常用于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四月八”等村寨聯誼大型活動,體現了畬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傳統。這次在美食交流周上設置畬族長桌宴體驗,也是想讓更多人了解畬族特色習俗,推廣畬族美食文化。 畬族同胞品嘗美食 長桌宴上,畬鄉羊湯、畬家豬頭肉、藥膳全雞、竹筒烏米飯、糍粑等菜品一字排開,每道菜都像一把鑰匙,開啟著畬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畬家兒女們一邊品嘗畬族特色美食,一邊對唱畬歌,原生態畬歌腔調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圍觀。 畬歌對唱 “畬族傳統的長桌宴菜品是畬族十大碗,食材都是選用當地農家特色,我們今天在傳統基礎上,還增加了12個小碟,合起來一共22道菜。我們還把畬族傳統的烏米飯‘老菜新做’,創新制作烏米壽司,讓大家品嘗,也希望將長桌宴推向更大的平臺,久久流傳。”畬族長桌宴主廚蘭加瑞說。 這條承載著山哈人家百年人情的長桌,一端連著畬家祖輩守護的山林記憶,一端通向融合創新的味蕾未來,每一次舉箸、每一曲畬歌,都讓畬族文化在煙火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