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現代管理是企業管理,實際上現代管理理念同樣可以運用到家庭、團隊、國家等許多領域當中,并且這些方法都是相通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管理學院教授,美國南哥倫比亞大學MBA課程講座教授張應杭說道。6月8日,福鼎恒興村鎮銀行迎來成立三周年,作為慶?;顒拥?ldquo;重頭戲”,該銀行與團市委邀請張應杭教授蒞臨我市做《儒道佛與現代管理》講座,為我市黨政機關干部和企業界人士送來一份“精神大餐”。
“如果西方管理學以‘術’見長的話,那么中國傳統的管理智慧則以‘道’為尊,這是東方管理智慧的精髓。“道”字是“首”加“走”,所謂‘道’是用腦想好了再出發,是人生(包括企業、國家、家庭)的道路。”張教授說,中國傳統智慧對現代管理水平的提升,從20世紀80年代,成為西方管理學界的熱門話題,中國的“道”流行于西方。
儒家有儒家之“道”,道家有道家之“道”,佛家有佛家之“道”。那么這些“道”在現代管理中如何運用呢?張教授指出,它們三家都有三件重要的“法寶”,可以概括為儒家文化與現代管理中的三大德治原則;道家文化與現代管理的三大自然法則;佛家文化與現代管理中的三大覺悟法門。
張教授認為,現代管理中,要引導人對核心價值觀的判斷,一個人在團隊中要明確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團隊要‘悟道’,不然就成‘團伙’了!”張教授說。
儒家三大德治原則
“儒者,人之所需為儒,人與動物的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人有道德的需求,無德的民族是沒有靈魂的。”張教授說,儒家是推崇道德的,認為道德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則,沒有道德,企業就成問題,做出各種沒有德性事情,危害社會。
張教授認為,儒家的德治主要體現在“仁”、“和”、“中庸”三個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仁者愛人
“‘仁’兩個人,自己和別人,要求我們要有謙讓之心、惻隱之心、同情心、正義感,要有愛別人的能力。”
做企業要有三德,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不憂。缺乏仁者胸懷,團隊無法建立。智者不惑,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帶不走錢的。勇者不懼,企業要擔當。“仁者不憂,做企業不能只考慮自己,快樂與財富沒有直接關系。”張教授認為,以人為本,在當今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的管理理念,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儒家所主張的“仁道”。
企業的長久發展,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而具有人文關懷的企業文化會給企業帶來發展的無限動力。
關鍵詞:以和為貴
“儒家文化極其推崇和合之道。”張教授認為,以和為貴首先要做到體諒別人,包容別人,上下級關系態度要謙和、容忍。“為人,為商要堅守‘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不跟潮流)的原則。”
或許“和”在當下最具體的表現,應該是提倡和諧社會,這要求人與人要和諧、企業與企業要和諧、企業與政府要和諧。而這種和諧應該建立在相互信用、相互誠信的基礎上,而最基礎的信用應是金融信用,建立和完善個人金融信用、政府金融信用和民間金融信用體系非常重要。
關鍵詞:中庸之美
張教授認為,儒家文化中,中庸之美,集中體現在“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做事方面原則。
然而,當今的社會浪費盛行、公款吃喝,貪杯、貪玩、貪吃、貪睡等等不良現象在家庭、企業、官員中還是很普遍。“做事不能太絕,事情做過了,企業就要倒了。”張教授說。
如果盲目貸款擴張、欠債不還、弄虛作假、偷逃稅款等等,那么企業就會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