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山下的太姥山鎮。她原名秦嶼,2011年10月27日,首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旅游節暨第八屆中國太姥山文化旅游節盛大開幕之際,秦嶼鎮舉行更名為太姥山鎮授牌儀式,標志著坐擁山海之秀和人文之美的“萬古雄鎮”開啟了發展的新紀元。
以山命名,這是一個全新的創意,孕含著太姥山人展開新一輪創業的飽滿激情,寄托著他們推進跨越發展的巨大希望。
A
9點40分,汽車進入沈海高速太姥山互通口。同一時刻,始發福州的D3302次動車正徐徐駛入溫福高鐵太姥山站。這兩條穿越鎮域的交通大動脈,像兩條飛龍,托著古老又年輕的太姥山鎮在跨越發展的時代軌道上飛奔。
秦嶼古稱“蓮花嶼”,最初是海中一座小島嶼。滄海變桑田,歷經千年自然變遷和人力耕耘,這一處荒涼的島嶼一步步被改造成人煙稠密、物產豐阜的魚米之鄉。數百年間,秦嶼一直是市域南部的商貿文化重鎮和海陸交通要沖。
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和環三都澳發展區域東北極的福鼎,以其與溫州山海相連的區位優勢成為福建、閩東對接長三角的“橋頭堡”,也是閩浙邊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活力和后勁最強勁的縣市之一。在新世紀的發展構圖中,市委市政府將全市劃分環城區經濟區域、環沙埕灣經濟區域和環太姥山旅游經濟區域,這個宏大規劃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太姥山鎮。
在全市1527平方公里的陸地版圖和廣袤的海域中,太姥山鎮的優勢地位極其明顯。她西、北與磻溪、白琳兩鎮依山為鄰,東連店下鎮直達沙埕港,是環太姥山旅游經濟區域的中心城鎮,同時依托太姥山鎮至店下、龍安的疏港公路與如火如荼推進的環沙埕港經濟開發區緊密連起一個整體;往南,建設中的沈海高速柏洋互通口又將太姥山鎮與文渡工業項目區、與硤門鄉形成合一發展的格局。市域經濟三大核心版塊,太姥山鎮獨占兩元,這是優勢,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是重大的責任。
太姥山鎮沒有讓人失望。近幾年來,太姥山鎮在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工業、農業、商貿服務業風生水起,成為區域內最具發展活力和后勁的核心之一,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在環太姥山旅游經濟區域和環沙埕港經濟開發區域中心城鎮的地位,成為市域次中心,并被列入福建省首批22個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2010年,太姥山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5. 38億元,是2006年的3.8倍,五年年均增長率為30. 65%,財政總收入1.99億元,是2006年的7. 10倍,五年年均增長48%,農民人均收入7385元,是2006年的1.71倍,年增長11.35%,其他各項經濟發展指標均高于“十一五”規劃目標。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太姥山鎮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96.6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7.9%;財稅總收入2.29億元,比增15.07%;農民人均收入8715元,比增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09億元,比增310%。這個發展速度還在延續,還在提速,今年1—6月,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產值52.60億元,同比增長33.54%,完成全年計劃數的50%,實現出口創匯6.71億元,同比增長55.12%。
這些數據催生了一個新的詞組——太姥山速度。
B
午后,盛夏的陽光熱情洋溢,天空展開燦爛的容顏。我們來到鎮區西南的文化活動中心。
這是一座規模闊大、造型精美的建筑,占地8600平方米,其中中心主樓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內有綜合活動場館、影劇院、小城鎮規劃展示廳、歷史文化展覽館、非物質文化展覽館、閱覽室、信息共享工程、藝術培訓室和書畫室等。主樓南面是面積2600多平方米的戶外活動場所,健身、體育設施設備一應俱全。燈光塑膠籃球場和排球場上,生龍活虎的年青人你追我趕;中老年人用著那些嶄新的健身器材,悠閑、恬然,充滿著享受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