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頭工業項目集中區是太姥山鎮工業發展的核心平臺。施永平 攝
【編者按】
作為我市唯一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近年來太姥山鎮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加速”,從而鞏固并不斷提升其在環太姥山旅游經濟區域和環沙埕港經濟開發區域中心城鎮的地位,成為市域內最具發展活力和后勁的核心之一。
當前,太姥山鎮已鎖定一個新的目標:到2015年,全鎮要實現工農業總產值超100億元,財稅總收入力爭突破4億元,年均遞增15%,農民人均收入1.2萬元,鎮區建成區面積5.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宜居、生態旅游城鎮綜合體框架,成為太姥山風景區旅游配套服務中心。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干群正滿懷激情地掀起新一輪趕超跨越發展的熱潮——
繁忙的建設場景在太姥山鎮處處可見。易聞 攝
富起來的居民越來越講究文化生活。林海云 攝
福建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太姥山鎮瀲城村。江山紅攝
汽車在沈海高速公路奔馳。距離目的地還有數里之遙,透過車窗,不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間升起一座雄奇的山峰。云霧若有似無,為山體輕裹上一襲淡薄的青紗,于是雄奇中又增添了幾許清雅和嫵媚。
這就是太姥山,挺立于東海之濱、閩浙兩省交界之處,與閩北的武夷、浙南的雁蕩鼎足而立。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足見此山在兩省人民心目中的份量。
山中峰競險、石爭奇、洞勾連、霧變幻,山腳灘白海碧川平島綠,山海之間千年傳說如詩如歌,太姥山以集山、海大觀和豐厚的人文歷史于一體為涉足者稱絕,向來就有“海上仙都”的美譽。然而與聲名遠播的武夷、雁蕩相比,偏居于東海一隅的太姥山的知名度卻又遜色許多。
“天生麗質難自棄”,隨著一個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的到來,太姥山迅速改變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況。今天的太姥山胸前佩戴著國家級風景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等亮閃閃的名片,打開迷人的“孔雀之屏”,迎納五湖四海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