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寒節氣的到來,意味著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到了。這段時間,種植大戶朱照棋很是忙碌,他要趕在年前做好農作物冬管,為來年豐收打好基礎。 近日,筆者來到位于太姥山鎮瀲城村的蠶豆種植示范基地時,朱照棋正在組織農戶噴灑營養劑,增強蠶豆的抗凍能力,預防凍害。放眼望去,數百畝蠶豆郁郁蔥蔥,綠意盎然,三兩農戶穿梭在壟壟農田間,相互配合作業,成為寒冬里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不過,在去年之前,這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除了稀疏種植了一些果樹外,大部分土地都處于荒廢狀態,雜草叢生、滿目荒蕪。為了“喚醒”撂荒地,瀲城村打破土地原有界限,將600多畝荒地集中流轉給種植大戶進行規?;N植,進一步解決撂荒地“沉睡”問題,讓撂荒地變成“希望田”。 “目前通過復墾已經成功種植了單季稻和蠶豆,有效盤活了土地,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瀲城村黨支部書記王承謀告訴筆者,通過土地流轉,不僅讓閑置土地再“生金”,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許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正在基地忙碌的村民費廷柘就是受益者之一。“不用出村就能有活兒干,一年到頭都沒閑著,既能掙錢,又能顧家。”費廷柘掰著手指頭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每個月在基地務工可以賺五六千塊錢,再加上農閑時家里一些閑活兒帶來的額外收入,一整年下來可以賺個七八萬,一家子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土地流轉只是瀲城村實現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法寶”之一。近年來,該村充分發揮全國農村農業創新園區和寧德市金牌旅游村兩大優勢,大力引進企業發展特色農業,讓村集體經濟收入邁上新臺階。“我們引進上海哈哈旅游公司,總投資600萬元,預計村集體每年可以增收30萬元。”王承謀說,村里還引進了浙江余杭盛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溫室大棚,每年租金可以達到50萬元。 與此同時,瀲城村努力整合現有資源,大力實施文旅項目,相繼完成易氏古宅修復、巡檢司衙門舊址恢復、堡內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以及游客服務中心建設等,同時積極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創建等工作,逐步完善金牌旅游村建設,并引進社會資本賦能鄉村旅游發展,吸引更多游客走進瀲城、了解瀲城,為鄉村發展聚集人氣、增添活力。 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讓不少村里人看到了鄉村的希望。漫步在瀲城古堡內,農家樂、特色小吃店等依次闖入視野。在一家面館內,村民林存杰夫妻正忙著一邊煮面、一邊招呼客人,小小的面館里煙火氣十足。 “我之前一直在外面發展,這幾年看到村里游客越來越多,我們夫妻倆就回來自己開店做生意,每個月可以賺個萬把塊。”林存杰高興地說。 前不久,瀲城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這讓王承謀倍感振奮。“我們要發展更多的富民產業,讓村子‘家底’更厚,村民日子更好,只有村里產業興旺了,才能留住人。”他表示,今后將繼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同時進一步挖掘潛在旅游資源,打造完整的研學旅游產業鏈條,通過合作開發、資源共享等方式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增加村財收入,推動全村旅游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