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這兩場義賣活動中,都能找到張敏青的身影,她在愛心聯合會中不是最年長的,卻是資歷最深的。
張敏青出生古田縣城東街道桃溪村,這是一個兄弟姐妹眾多的貧困家庭,她排行老幺。 “一粒螺螄配一碗飯”是張敏青過苦日子的真實寫照,加上她自小便聽說古田民間女神陳靖姑扶危救困的傳奇故事,這些都讓她對社會的弱勢群體有著天然的憐憫之心。
2002年前后,張敏青的生活條件有了改善,她開始以個人名義向社會上一些弱勢群體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幫襯。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愛心人士與她為伍,去做一些善事。
2003年是張敏青從事公益活動以來的重要一年,她成為古田當地知名度頗高的古論家園論壇的“愛心公益”版塊版主。有了這個網絡平臺,無論是召集志愿者,還是舉辦活動,終于不用像過去那樣僅僅靠口口相傳。隨后幾年間,這個連正式名稱都沒有的準愛心組織發起了一系列公益活動,古田民眾也漸漸知道有這么一群志愿者的存在。
2009年1月1日,張敏青、曾劍勇、蘇洪波等論壇骨干組織成立了古田縣愛心公益聯盟,張敏青成為主要負責人。
通過論壇的“愛心公益”版塊、愛心QQ群及張敏青的QQ空間,該公益聯盟成立以來組織的多數愛心公益行動都能在這里找到記錄。翻看這些帖子的文圖,“紅馬甲”們不求回報的熱情“躍然屏上”。
志愿者精神被概括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這八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些是企事業單位的上班族,有些是家庭主婦,還有些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放棄周末或休假時間,甚至有時還自掏腰包籌善款。
他們用真誠和愛心演繹了一個個扶貧濟困的故事:2011年,該公益聯盟為貧困生戴小金發起愛心助學活動,募到7000余元助學金;2012年11月舉辦“為西部孩子送溫暖”活動,將大家捐贈的舊衣物經消毒后寄往四川貧困鄉村;2012年12月,先后為患有病毒性腦炎的盧雅琴同學募捐到數萬元,把她從死亡邊緣救回;2013年7月,發起“助力西藏——15元播種愛”活動給藏區孩子寄去愛心學習用品500套……公益聯盟志愿者的足跡遍及古田全縣,他們甚至還為遙遠的川、藏鄉村的孩子送去了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