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王婷婷)初冬的陽光和煦溫柔,流動著幾許暖意。在福鼎市龍山社區,張筱紅圍繞著腦癱養女的起居生活,開啟了忙碌的一天。洗臉、喂飯、按摩、翻身……這樣細致妥帖的照顧,已持續了20年。背后,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淚水和堅持。
“剛抱到我們家時,她只有五六個月大。”忙碌間隙,張筱紅站在餐桌旁,向記者講起了塵封的往事。
2000年,張筱紅一家四口從疊石鄉南溪村老家搬到福鼎市龍山社區不久,洋溢著喬遷的喜悅,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棄嬰“女兒”的到來,讓這個小家又增添了一份歡聲笑語。“是我的第二任丈夫從當時的精神病院門口撿回來的,兩個兒子還很高興多了一個妹妹。”張筱紅回憶道。
后來的轉變,讓張筱紅眼眶微紅。“養了一段時間后,感覺有些不對勁,送去檢查了才發現是腦癱。”張筱紅說,即便如此,一家人也不能讓“女兒”再次被遺棄。最終,一家人下定決心,將其當成親生女兒一樣撫養,并取名金靈靈。
2006年,張筱紅的第二任丈夫不幸過世,家庭經濟負擔隨之沉重。面對困窘,張筱紅一家始終不離不棄,以愛為名,悉心照料著這位“家庭新成員”。
由于金靈靈牙齒天生松軟,張筱紅便為之代勞,將食物細細咀嚼碎之后,再一口口喂食。一頓飯吃下來,至少需要一個小時。“時間耽擱久了,很多活兒就干不了。”張筱紅坦言,女兒極度缺乏安全感,防備心強,從不肯吃外人喂的東西,只能自己或家里人慢慢喂。
因為病情,金靈靈的雙腿無法行走,需要長期臥床,大小便都無法自理。但在張筱紅的精心護理下,她卻干凈利落,沒有半點異味和褥瘡。
“就像照顧小孩子一樣,方方面面都要顧到,一天都離不開人。”張筱紅說,多年來,她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家庭上,全家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兩個兒子在化油器廠打工。
然而,命運對這個家庭的“考驗”仍未結束。幾年前,張筱紅的大兒子金良棉被診斷出肝硬化,無法再從事體力勞動。“這幾年先后住院7次,手術4次,前前后后花了一大筆錢,過幾天還要繼續接受一個大手術。”靠著頑強的毅力,金良棉至今還在和病魔做抗爭。
“望錢興嘆”成了一家人的常態。“除了弟弟繼續務工之外,我和我媽有空就回老家茶園采茶,貼補家用。”金良棉說。直到2015年,他們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一連串的精準扶貧舉措接踵而至,困難得以進一步緩解。
說話間,張筱紅掰著手指細數種種改變:女兒從上不去戶口到低保戶,每月能領五六百元;列為精準扶貧戶后,大兒子住院報銷達95%左右;在政府幫助下,開荒增加1畝多茶園;節假日,政府給予一定的慰問補助金……
今年,在福鼎市人社局、疊石鄉、南溪村及幫扶責任人等群策群力下,金良棉獲得一份公益性崗位,并于11月正式入職。
“上班地點在南溪村駐福鼎服務點,主要負責打掃衛生、值班、接打電話等工作,每個月最低工資1570元,還包含五險。”疊石鄉勞動保障事務所所長王宗志介紹,2019年,他與張筱紅家結對,成為其幫扶責任人,看到了一家人的艱難困苦,也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幫助。
“真的非常感謝好政策和好心人的幫忙,我們會努力把日子過的越來越好!”提及未來,張筱紅眼睛里閃爍著對生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