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夜景 林昌峰 攝
百勝新區,塔吊林立,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店下鎮阮洋村,鼎盛項目工地,工程車來回穿梭,挖掘機不停忙碌,搶時間、趕速度,生產繁忙;福鼎市區,高樓林立,道路通達,車水馬龍,商貿繁榮;桐山溪畔,溪水潺潺,綠樹成蔭,市民踏歌起舞……
眼下,時值隆冬季節,但置身福鼎撲面而來的是經濟發展的滾滾熱潮;放眼看到的是項目建設的風生水起;處處充滿的是跨越發展的十足干勁;深刻體會到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人民發揚“滴水穿石”“團結拼搏、鼎力爭先”精神,先后擺脫貧困帽子,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如今市區面積不斷在擴大,市區面貌大變樣,在穩住農業的同時,工業、旅游業蒸蒸日上,還有惠及廣大農民的茶業也取得長足發展,眾相交織,奏響改革開放的交響曲。
發展工業,市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 林慶豐 攝
城鄉建設,舊貌換新顏
每逢周末,林凡基都會約親朋好友到他的新家坐客聊天,把酒話人生。他的新家坐落于百勝新區的紅樹林小區,這個小區距離中心城區大約有5公里之遙,地段雖然不如老城區,但隨著東擴南移面海戰略實施,整個南部的地理優勢不斷凸顯了出來。況且小區綠樹成蔭,附近桐山溪鷗鳥蹁躚,實是居家好地方。
根據規劃,未來百勝新區將是市區重要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區的變化可謂有目共睹。主要體現在:城市變高變大了。隨著城市東擴南移面海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市在上世紀90年代開發的城東開發區、流美開發區等基礎上,又開發了百勝新區、潮音島、桐南新城、鐵鏘新區、高鐵城、海灣新城,建城面積翻了一番,達到近20平方公里。而置身市區,高樓林立,20層以上的高樓多達幾十座,“金灘一號”大樓更是刷新了閩東新高度,成為福鼎新地標。
“以前福鼎市區很小,也就一兩平方公里。”說起以前的福鼎,許多老市民依然記得,過去,不僅是鄉鎮,即便城區,房子也多以磚木結構為主。改革開放以后,福鼎縣政府成立城鎮建設規劃辦公室,統一規劃和管理城鄉建設。從1978至1984短短五年時間,我市建房面積達59.20萬平方米,占1949年后三十多年建筑面積總合的50%,而現在,僅僅2017年福鼎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就達53.11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