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綠水青山產好茶”。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賜,福鼎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植被資源等優勢不言而喻。全市茶葉資源豐富,茶品種繁多,是全國最適宜種茶的地區之一,并且有著悠久的中國白茶生產歷史和成熟的制茶技藝。“天賦”先天有,但好茶更離不開后天的規范管理。
生態茶葉基地 吳維泉 攝
連日來,在紀生緣(福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態茶園基地里,公司員工正在全面開展茶葉示范園冬季茶園封園管理工作,茶園管理也相應采取了新技術、新知識和實用技術。
紀生緣的負責人紀相炳介紹說,11月27日舉辦的福鼎市茶園科學管理與茶葉質量安全培訓動員會對他來說就是一場“及時雨”。通過這次培訓,他學到茶園如何更加科學施肥,如何保肥,如何讓茶樹獲取肥效。“今冬在部分茶園嘗試采用紫云英等冬季作物作為園間有機肥料。這次培訓上授課老師的觀點讓我對園間撒播紫云英的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這一操作更加肯定,對科學發展有機茶更有信心。”紀相炳說,目前紀生緣320多畝有機茶基地園間已全面撒播紫云英。
紀相炳口中的培訓會是我市長期以來都會舉辦的白茶質量安全專題培訓。每次培訓,我市都會邀請不同的專家,對參加培訓的農戶、茶企代表、鎮村干部等涉茶人員進行茶葉質量安全宣傳,并傳授茶園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深化他們對“農殘”超標危害性的認識,切實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的監管。
冬季茶園封園管理 朱乃章 攝
一杯好茶,從生長開始就有嚴苛的要求。“寧要草不要草甘膦”,更是我市在質量安全源頭上嚴守的“重要關卡”之一。這些年來,我市著力推進標準化生態茶園建設,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茶園小氣候;改良茶園土壤結構,提高茶葉品質產量,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在茶園種植管理方面,我市制定新的茶葉農殘標準與監管措施,全市大力推進綠色防控技術,做好茶園無公害管理,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生物有機肥料。
同時,完善茶園投入品監管機制,加大對違禁投入品的查處力度,杜絕違禁投入品的銷售、使用,每年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對示范基地茶園的病蟲害情況、土壤情況等進行監測,實行茶園農藥經銷臺賬制度,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進入茶園。目前,全市擁有無公害和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5.22萬畝,共推廣無公害茶園15萬畝。
檢驗茶葉 資料圖
據悉,今年9月,我市又發布了《關于茶園及茶園周邊禁止使用除草劑的通告》,并組織人員逐個鄉鎮、逐個村、逐個農資經營網點,展開拉網式巡查。同時,還建立檢打聯動機制,加強對茶葉制品中除草劑成分的抽樣檢測力度,倒查溯源除草劑超標茶樣,并設立舉報電話,鼓勵社會各方舉報,做到發現一起從嚴從重處理一起。
另外,標準化生產也是我市保障茶葉品質的重要環節。為使茶葉生產標準化、規范化,我市還制定完成了省地方標準《福鼎白茶加工技術規范》,使茶葉生產從栽培管理到采摘加工,再到產品分類分級等各個環節都有了科學的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在品品香、天湖、大沁等許多企業產區,一條條流水線上,福鼎白茶已實現全過程自動化流水生產,干凈整潔的生產環境有效確保了福鼎白茶的“冰清玉潔”。
科學的源頭管理當然是不夠的,我市還著力于構建質量追溯體系,加大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目前,全市有7家茶業龍頭企業開展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試點工作,359家茶企加入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臺,全面實施茶葉產品產地編碼制度、投入品監管制度、生產檔案制度。同時,有關部門還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等現代技術,對白茶實施二維碼數字化跟蹤與追溯管理,從而建立起從茶園到茶杯的質量追溯體系。也就是說,只要用手機掃一掃(茶葉)包裝上的二維碼或條形碼,這份茶產自哪個基地,采摘、加工、包裝等工序的時間,都一目了然。
憑借茶品質和安全優勢,福鼎白茶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產品遠銷德國、美國、日本、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種種舉措,也為我市贏得了2017年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市)的榮譽。眼下,我市將做大做強產業鏈,使福鼎白茶的產業走向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力爭在3-5年實現百億產值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