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前岐鎮的福鼎市豐岳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菇棚,只見一條條菌棒排放整齊,一朵朵飽滿圓潤的白茶香菇從菌棒上探出“腦袋”,長勢喜人。合作社負責人余清軍和農戶們提著籃子穿梭在菇棚內,忙著采摘、挑選、搬運。 白茶香菇指的是利用福鼎白茶茶園生產管理中廢棄的茶枝茶梗替代傳統木屑栽培食用菌,此舉不僅能讓茶枝茶梗“變廢為寶”,還能提升菇的品質。采摘期結束后,菌棒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或生物燃料實現循環利用。“與普通香菇相比,白茶香菇不僅具有更甜、更脆、更香的特點,還含有茶多酚、茶堿等成分,上市后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余清軍說。 據了解,白茶香菇的采摘期可持續3個月左右,整個周期內菌棒可采摘4茬,每條菌棒每茬產量可達1斤半到2斤。“最近每天可以采摘三四千斤,鮮菇主要供應本地市場,包括超市等場所,每斤價格基本上在10元左右。另一部分加工成干菇,主要通過線上進行銷售。”余清軍表示,經過幾年的摸索和試驗,白茶香菇的種植技術已經成熟。目前,該合作社共種植白茶香菇4萬菌棒,總產值可以達到六七十萬元。 白茶香菇不僅撐起了種植戶的“致富傘”,讓種植戶更有奔頭,更帶動了不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白茶香菇的生產周期與白茶頭茶開采時間不沖突,農閑的時候我就到菇棚這邊干活,一個多月賺了1萬多元。”花甲之年的林永龍是前岐鎮西宅村的村民,談及此,他的臉上難掩喜悅。據悉,目前村里有10多名像林永龍一樣趁著農閑時節來做臨時工的村民,有效拓寬了增收的路子。 白茶香菇的成功,讓余清軍看到了福鼎白茶與食用菌“聯姻”的更多可能性。眼下,他又將精力投入對白茶木耳的研究上。“我們正在試驗種植白茶木耳,之后也會慢慢推廣,不斷延伸福鼎白茶衍生產業鏈。”余清軍透露,除此之外,他還將進一步擴大白茶香菇的種植規模,同時將成熟的種植技術進行推廣,鼓勵更多農戶參與白茶香菇的種植與加工,輻射帶動更多農戶走上增收致富路。 特色農業繪出鄉村振興好“豐”景。近年來,前岐鎮立足當地實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有效助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