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溫麗芬)眼下,正是野生菌菇的成熟采摘期。8月27日,記者來到位于硤門畬族鄉東稼村的百豐紅菇基地,只見林下一朵朵紅彤彤的野生紅菇從厚厚的落葉土層中冒出,色澤鮮艷,煞是好看。農戶們正手提籃子,小心翼翼地在林間采摘紅菇。 紅菇俗名大紅菇、正紅菇、紅椎菌,為天然野生高等真菌。由于紅菇的菌絲不能分離,至今無法進行人工栽培,只能依靠自然繁殖,目前市場上的紅菇均以野生菇為主。野生紅菇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多生長于山林里濕潤高溫的腐質層中。東稼村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資源豐富,孕育出了獨特的野生紅菇。 2016年,大學生創業者王孝鏞返鄉時發現了這一“商機”,依托野生紅菇林的資源優勢,建立百豐紅菇基地。同時,充分利用林下資源,配套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觀賞性蘭花等,形成了樹上石斛、路上蘭花、地表紅菇、邊緣金線蓮的立體高效林下經濟模式。此外,基地還建立起了上海、北京、天津等紅菇銷售網絡,逐步發展成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收購和銷售于一體的林下經濟產業。截至目前,基地面積達340畝,其中核心區域面積35畝。 野生紅菇雖然不能人工栽培,但可以通過人工干預實現“增產”。“我們通過圍欄保護管理、孢子收集播種、人工增濕等技術,改善出菇環境,大幅提高紅菇的生長密度、產量和品質。”王孝鏞告訴記者,通過技術干預,目前核心區域紅菇畝產量已從一開始的一兩斤左右提高到今年的19公斤。8月初開始,基地就進入了忙碌的采收期,平均每天采摘量可達100多斤。 “由于紅菇無法人工種植,所以市場價格較高,鮮菇一斤單價在500元左右,干菇一斤則可以賣到上千元,預計今年產值可達35萬元。”王孝鏞說,紅菇素有“菇中之王”的美稱,深受消費者喜愛,客戶通常都是提前一年預訂,卻依然供不應求。 這段時間,一些客商也來到基地,現場收菇。“只要這里有出菇我就會來,去年我就收了一兩百斤干菇,今年我們準備收購四五百斤。”來自莆田的收購商徐志軍說。 紅菇基地的成功經驗,讓我們看到了林下經濟的無限可能。近年來,福鼎圍繞“1+2+N”農業產業格局,制定《福鼎市“金山銀山”行動計劃》,致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培育壯大木材加工、竹產業、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著力推進新興產業增量提質,不斷延長產業鏈和優化產業結構。截至2023年,我市登記涉林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19家,其中,省級示范社2家、寧德市級示范社8家、福鼎市級示范社13家。全市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12.915萬畝,總產值達7.35億元,參與戶數達13850戶,實現“林生金、生態美、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