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攝影:聚焦沙埕港
有了目標,陳律鵬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故鄉——孫中山《建國方略》中的十大名港——福鼎市沙埕港。憶起伴隨他成長的沙埕港,陳律鵬臉上舒展出會心的笑容:“那時候里面沒什么游客,我常常在沙埕的各個漁村里玩耍,對那里的沙灘、碼頭、漁船與漁民等非常熟悉。‘文革’中期,映像沙埕漁民俱樂部那里曾堆放過大量從各處掃來的‘四舊’,最多的當然是書,我和小伙伴們經常去那里淘寶,其中的文學名著讀起來津津有味。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帶給我創作的激情和靈感。”
從2005年開始的幾年間,陳律鵬成為了沙埕港的“???rdquo;。每逢年過節,一有空就背著相機流連在映像沙埕的山頭海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致各不相同。越是刮風下大雨,他越往沙埕跑。幾年來,他在老家沙埕港創作時幾乎都是在早晨四點半左右出門爬山頭上海島,有的山頭海島一年要上好幾次,不僅沙埕碼頭蹬三輪車的車夫和開渡船的人熟悉了這個背著大包、架著三腳架的攝影師,連酒店工作人員也被他的執著打動,為他打開了方便之門。
在拍出來的五六千張圖片中,除了海濱風光、情系故鄉等沙埕港的美麗風景,漁民、漁貨、漁船等也占了大量的篇幅,可謂包羅萬象。但是如何很好地以圖片的形式詮釋映像沙埕這一與福鼎海洋文化緊密相連的名字?這又是一道新的難題。陳律鵬說:“有好幾個月時間,心里一片茫然,面對書房里攤開的密密麻麻的照片和照片上落下的灰塵,寢食難安。”
于是,從最淺顯的介紹性書籍入手,他開始研讀起沙埕港來了。漸漸地,這座我國東南沿海最優良港口的黃金斷裂帶的歷史、人物、故事在他心里豐滿起來,他決定用鄉土風光風情的形式,理出一條沙埕港發展的歷史脈絡。今年2月,他把自己的攝影藝術成果送給自己的家鄉沙埕,出版一本風光式、故事化的精美攝影畫冊《映像沙埕》,由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
歷史塵封的面紗被撩起,福鼎沙埕港的海洋文化的名片首次以爽心悅目的圖片的形式被詮釋,《映像沙埕》畫冊的出版在圈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張宇看了他的《映像沙埕》初稿后,欣然作序和封面提字。張宇認為:“其運用的每一個鏡頭語言中,以滲透文學思辯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獲得了單獨的一張照片所不可能有的思想底蘊。陳律鵬先生通過嫁接傳統的文學藝術與攝影藝術而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藝術類型,以文學語言與攝影語言兩種藝術的結合而共同孕育出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
如今,《映像沙埕》已成為福鼎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或個人饋贈國內外友人、嘉賓的珍貴禮物。
新的領域:從攝影家到“文化人”
《映像沙埕》的成功,給了陳律鵬很大的信心。他認為福鼎深厚的文化底蘊將成為他以后的創作源泉,福鼎有山有海,風光旖旎,民俗豐富,他想著一鼓作氣,完成一個挖掘福鼎文化的系列攝影叢書。“當時想著福鼎歷史文化至少可以出10本書。”
談到為什么會聚焦歷史文化并致力于攝影集創作這一領域時,陳律鵬認為:“我力求用自己擅長的攝影來講述歷史故事,用一目了然的圖片凸顯文化的力量,這樣雅俗共賞,也符合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閱讀習慣。”
他的“野心”越來越大,他開始思索著如何走出福鼎,把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近年來,他的攝影足跡不僅遍布廈門、閩東、溫州等閩浙地區,還遠涉內蒙草原、九寨溝、香格里拉、桂林、貴州、黃山等地的山山水水。從單槍匹馬,到參加攝影團隊;從完全由自己一個人拍攝愛好,到圖片、文字、編輯、出版等的分工合作,陳律鵬的發展思路日益明晰起來:“尋求多方合作,挖掘歷史文化。檢驗一本書的出版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有兩個元素:社會效應和市場前景。我相信,這些真實記錄著一座城市、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底蘊的畫冊一定會成為歷史檔案被流傳和珍藏。”
說起攝影的酸甜苦辣,陳律鵬不假思索地說“甜多”。他說自己是那種一旦定下了目標就要一氣呵成的人。處于創作的“亢奮”階段時,聽到相機發出的“咔嚓”聲音就覺得很興奮。當記者問他“拍攝過程中你心中有無禪意”時,他很肯定地回答:“有!”他說他把自己對禪定、禪意的理解全部體現在作品中了。
“攝影是一項快樂的活動,在讓人愉悅的同時忘卻其他一切煩惱;如果把攝影打造成一項事業,那么它可以承載很多……”陳律鵬這么說,也一直這樣執著地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