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最高樓紀錄不斷刷新,超高樓林立真的是好事嗎——
城市是否都要“向上”發展
建設中的“中國尊”,規劃高度528米,建成后將成為北京第一高。 本報記者 袁 勇攝
曾經在歐美風靡一時的摩天大樓風潮,正在我國的城市中出現。不只是一線城市的高樓紀錄被不斷刷新,二三線城市建設摩天大樓也熱情高漲。
“城市名片”“城市地標”……摩天大樓被城市冠以各種引人的標簽。城市發展實力真正要通過建高樓來彰顯嗎?我們的城市是否都要向高處發展?高樓林立是否就意味著現代化?是不是城市都要用摩天大樓來見證自己的發展——
我國的摩天大樓已經進入了“快速繁衍”的時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們已經習慣看到不斷有新的“天空之城”崛起。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全國有42個城市已建、在建和規劃有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
城市競相起高樓
“在已建成的全球高度前100位的摩天大樓中,我國占32棟。”同濟大學復雜工程管理研究院主編的《中國摩天大樓建設與發展研究報告》對我國摩天大樓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統計。
報告顯示,1970年以后,全球前100棟最高大樓平均高度每10年增加速度比之前快一倍。中國的建設速度則更加突出,相比世界范圍內15年到40年的最高樓百米刷新用時,中國則為3年到15年。報告還顯示,在建的全球高度前100位的摩天大樓中,我國占53棟,規劃高度前100位的摩天大樓中,我國占59棟。
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建筑設計標準,超過100米的建筑就屬于超高層建筑。然而,近些年來,各地不斷創新高的摩天大樓早已經把100米的高度甩開很遠。上海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高632米、共124層,深圳第一高樓則是已經封頂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主體高度也超過600米。相比之下,北京的摩天大樓則“落后不少”,目前北京已落成的最高建筑國貿三期高330米,共80層。而在建的“中國尊”預計2016年底封頂,將以528米的高度取代國貿三期成為北京第一高。
近年來,不僅是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摩天大樓在不少大中城市同樣遍地開花,爭相崛起。沈陽、武漢、長沙、天津、蘇州等城市都已經建成或者在建500米以上的高樓,甚至連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也建成了高328米、共72層的高樓。
摩天大樓的誕生基于多種因素。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盧永毅認為,在一線城市,核心地區土地資源有限,而這些地區恰恰是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聚集區,是眾多企業入駐的理想區域,大量的辦公、商業和服務業等需求迫使城市空間向上發展。也有一些城市用摩天大樓作為拉動城市發展的動力,在設立行政新區、產業新區、商業中心的時候,以摩天大樓作為新區地標建筑,同時借此帶動人氣,吸引企業入駐。此外,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主導摩天大樓建設,期望以此作為城市地標象征。
一味追求大樓高度不理性
在盧永毅看來,一線城市建設摩天大樓有其合理性,而很多中等城市爭建摩天大樓則有很多非理性成分。“從世界范圍來看,超高建筑往往集中在商業繁榮、金融業發達的超級城市,其他城市則很少,比如在歐洲,中等城市就很少見到超高建筑。上海有很多摩天大樓,不過出租率普遍較高,因為城市資源集中而土地供應不足,建設摩天大樓解決土地矛盾是可行的。而一些中等城市在土地供給并不緊張的情況下,一味追求建筑高度,是不理性的做法。”盧永毅說,“同時,超高建筑還往往產生其他問題,如加大周邊交通壓力、影響周邊環境小氣候、玻璃幕墻帶來光污染等,對這些問題,建設之前都應該做一些論證?,F在很多地方政府單純把摩天大樓當做現代化的標志,作為自己城市發展水平的象征,對現代化的理解出現了很大偏差”。
作為一項浩大的基建工程,摩天大樓的建設應該包括合理的規劃、合格的建設和得當的運營三個環節。當前很多工程項目則往往只重視建設環節,規劃不當和運營不力的情況屢見不鮮。相比普通寫字樓,摩天大樓由于定位高端,租戶也往往是金融業等高利潤行業,而很多中等城市受制于城市定位和經濟發展水平,極少能吸引大型金融機構等高利潤行業客戶。
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近年來很多城市的寫字樓出現空置率升高的情況。房地產服務商戴德梁行發布的沈陽房地產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沈陽甲級寫字樓市場平均空置率環比上升0.8個百分點,達到了39.7%,退租跡象明顯。與此同時,沈陽寶能環球金融中心卻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這座預計于2018年建成的摩天大樓主樓高565米,共110層,建成后是否能達到較高出租率引人關注。
既然泡沫風險如此明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城市熱衷于此?有專家認為,在很多二三線城市,建設摩天大樓滿足了地方政府打造地標建筑的需要,而對于很多開發商來說,在預計到建設摩天大樓將無法盈利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下依然進行建設,是希望以此換取政府各種獎勵性補貼或者其他方面的優惠政策,實現政企間的某種“資源互換”。此外,很多企業也把建設摩天大樓當做一種大型的廣告行為。
算清超高大樓的“經濟賬”
相比較炫目的外觀,對于摩天大樓來說,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超高層建筑的消防救援極其重要,但難度極高。目前,國內最高的云梯消防車救援高度為101米,而對于更高層的救援則只能依賴大樓本身的消防帶、感煙噴淋系統、避難層以及頂層的直升機。一位消防隊員向《經濟日報》記者透露,“即使是101米的高度,受制于周邊環境,消防車往往也很難有效發揮作用,消防隊員往往要進入室內用室內裝置滅火救人”。
正是基于外部救援難度的加大,超高層建筑在內部消防設計和設施上需要做更多工作,我國《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高層民用建筑的平面布局、耐火等級、建筑構造、安全疏散、滅火體系以及排煙設施等都作了一系列詳細的規定,這使得高層建筑在提升消防安全等級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建造成本。
摩天大樓的建設成本還遠不止這些。首先,摩天大樓建設對地質條件要求極高,地基開挖往往都比較深,這一過程需降壓排水,可能會導致地面沉降。其次,為保障摩天大樓運行安全穩定,隨著樓體高度的提升,供電系統的供電安全等級也要相應提高。根據規定,樓內電梯也必須要進行分區設計,且隨建筑高度增加相應增加造價。再次,由于高處的外部溫度和風力情況都比較復雜,對建筑材料的要求也更加嚴格,這些都會較大程度地增加建筑成本。此外,超高層建筑設計復雜,項目設計和管理水平要求也較高,設計、工程顧問及監理費用也會增加。
除了建造成本高昂之外,因每天要容納數以萬計的人同時辦公,摩天大樓的運營成本同樣非常高,據悉,高420米的上海金茂大廈運營成本每天高達100萬元。“如果運營成本非常高,出租率又不理想,勢必會造成巨大的虧損和浪費。”盧永毅說。
可以看到,與摩天大樓的超級高度相對應的,是對建筑工藝和管理運營水平更高的要求,這些都將帶來更高的成本。雖然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城市都“不差錢”,但綜合考量城市發展實際需求,算清楚建設摩天大樓的“經濟賬”還是非常必要的。(經濟日報記者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