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走進福鼎市太姥山鎮瀲城村,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一幢幢漂亮別致的農家樓房掩映在綠樹叢中,一條條平坦潔凈的水泥路環繞著田野、穿越村莊,一大批蔬菜基地、食用菌生產廠房等現代化農業設施逐步建立,一張張笑臉洋溢著對美麗新農村建設的贊美。
瀲城村位于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太姥山妙帽峰下,風景秀麗,人文底蘊豐厚。境內擁有唐朝靈峰古剎、宋朝朱熹講學遺址“石湖書院”、明朝抗倭古堡、瀲城暴動遺址、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及紅豆杉公園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全村588戶,常住人口2196人,201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5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60元,村集體收入102萬元。
規劃先行建設新家
瀲城村始終把村莊規劃作為新村建設的重點來抓,相繼完成村莊建設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現代農業生態園規劃、朱熹草堂、明朝抗倭古城堡的堡內及堡外新村修建性詳細規劃,為新村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同時,加強了古城堡的修復和歷史古跡的修繕、保護和綠化,整理現有古城堡內外的民房布局,拆遷古城堡邊內外10米范圍內的民房,嚴禁古堡周圍10米內外再建房、亂搭蓋。
瀲城村作為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堡,發展旅游觀光大有可為,確定了走鄉村旅游建設的路子,主動接受太姥山岳景區、牛郎崗海濱度假區的輻射,與曼地亞紅豆杉公司合作,建成了集旅游觀光與種植為依托的“紅豆杉公園”。將靈峰古剎、朱熹講學遺址“石湖書院”、明朝抗倭古堡、紅色暴動、生態農業觀光園等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成為太姥山岳景區的一個靚麗景觀。
改善人居環境生活美
整潔的院落,便利的交通。瀲城村周麗霞家收拾得井井有條,新型家電一應俱全。這在幾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變成了現實。她高興地說,往后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在古城堡外,筆者看到規劃60多畝的新村,建起了“靈獅溪”連體別墅型住宅小區,同時配套建設停車場、休閑綠地、市場等,改造建設3所標準沖水公廁。投資320萬元,用于榕樹移植、新村綠化、路燈、修建步行橋和“靈獅溪”護河欄桿等建設。為了動員住戶統一立面裝修,村委會拿出150萬多元用于房屋的統一立面裝修補貼,不但美化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村民人居環境。新村建設過程中,環境整治也不容忽視。瀲城村先后投入300多萬元,統建統租農產品加工廠房,統一建設雨污管道,治理河道暢通雨污排水系統以及成立村級環衛清潔隊、購置垃圾桶等,有效地治理臟、亂、差,逐步實現了“垃圾歸袋、柴草歸點、牲畜歸欄、工廠歸片”和“生活、工業、養殖和農業”四個板塊分離。一個溝清渠凈,干凈整潔的村莊,使村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產村相融托起幸福夢
曾經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瀲城村人,現在大部分都有著準確的工作休息時間,用村支書王雪平的話來說,“和城里人一樣掙著工資,按時上下班啦”。
在綠鑫生態農業園,筆者看見,數十名村民在一片菜地里有說有笑地忙碌著。村民葉挺章說,往年兒子一起外出打工,自家的地一年就種一季。自從村委引進綠鑫等企業后,便通過村里將自家的7畝土地流轉給綠鑫?,F在,他一家土地流轉金就有3500多元,加上打工每人每月2500元的收入,一家一年收入就達12萬元以上。
王雪平說:“村民們把地流轉給公司,不但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可在公司的地里干活掙錢,既解決了過去小打小鬧,各自陣,難成規模的傳統耕種習慣,又解決了就業和收入難題。”2006年,瀲城村著手向國土資源部門申報“土地整理項目”,經過半年的緊張施工,完成1850畝的省級土地整理項目,建成了田成方、樹成排、渠相連、水相通的現代化規范農田,引進了天益菌業、乾豐奶牛、鑫生態三家農業產業化企業。按照基地化、市場化、品牌化、生態化“的發展方向,著力抓好食用菌、畜牧養殖、菜籃子、茶葉等特色農業。
“無工不富”,只有工業發達了,經濟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瀲城村兩委動員在外鄉賢謝斌,引進安諾紙業有限公司。該企業在2012年實現產值8億元,吸納勞動力就業約800人。此外,該村還發展紫菜、茶葉等加工廠9家,年產值3000多萬元,吸收勞動力300多人,大大增加了村民的非農收入。
如今,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工農產業,已然成為村民致富的重要平臺,托起了他們祖祖輩輩渴望的幸福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