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從管陽到沈青,有一條“搖擺路”;十多年后,在當地政府的重視下,這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成為當地百姓的幸福路。
政府圓了百姓“修路夢”
“想致富,先修路。”十幾年前,這句標語刷遍當地的田間地頭。修路成了當地老百姓最渴望卻不敢提及的一個企盼。當年,缺錢,阻斷了村民們修路的念想。
這條連接管陽鎮與浙江泰順的省際公路,是管陽鎮10幾個行政村,近3萬群眾生產生活的必經之路,也承載著他們的生活夢想。1999年,曾改造為瀝青灌入式路面,但因交通量不斷增長,再加上多年水毀,路基路面嚴重破壞,影響了沿線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拓寬改造管沈公路迫在眉睫。
2011年初管陽鎮黨委、政府上報上級交通主管部門,要求按出省通道納入“十二五”規劃管沈公路建設項目。一年多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先后完成了可研報告、外業勘測、路線走向專家評審、施工圖設計、水土保持、環評、林業報批、土地報批等一系列復雜而詳細的工作。此事也擺上市政府議事日程。2012年1月12日下午,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將管沈公路拓寬改造列入市交通重點建設工程。
“政府都這樣重視,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修路呢?”當地村民都這樣認為。只要村委會定下的決議,村民們都無反對意見,一杯清茶就可以解決征地這個老大難的問題。
一條路上的“修路戰友”
有著35年駕齡的管陽鎮乾頭村 “老運輸”劉孝際,一輩子認一個理兒,行好終歸好。今年快要60歲的老劉,1979年起就在這條路駕駛拖拉機,他對這條路的路況可謂熟悉。“以前這條路,路面坑坑洼洼且彎道大,開起車來提心吊膽,到了爬坡路段,還得喊上村民來推一把,車才能繼續上路。”老劉回憶。
20年前,老劉為了改變“車拉不上”的問題,與村中幾個老生產隊隊員,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挖”出了一條新路。這條新路就是現在管沈公路乾頭店段。管陽鎮黨委副書記、管沈公路拓寬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蘭顏勇和老劉是修路上的“老戰友”了。只要在修路上遇到問題,哥倆便在路邊或者田間地頭就地坐下,肩頭一搭,腦袋一碰,許多事情在這個臨時會議室得到解決。
老劉是個老黨員,管沈線乾頭段一開始策劃修建之時,協助管沈公路指揮部做好安征遷工作。蘭顏勇稱老劉是不可多得的好幫手,老劉卻一個勁地說,“老蘭把心都修在這條路上了。”
把心修在這條路上的還有王仁懷,他是沈青公路A1標段第二施工隊工程管理負責人。項目實施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資金上的困難,部分群眾的不配合,路況天氣的惡劣等等。王仁懷跟他工程隊的兄弟們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A1標段施工。談起修路艱辛,王仁懷說:“村民的支持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茶陽小學54歲的陳漢壽老師,同時也是廣化村陳氏宗族的族長。當被通知廣化段修建需要拆遷陳氏宗祠時,大部分族人起初不同意,老陳一個一個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最終在一次宗親理事會上,160多名族人全部舉手贊成搬遷。陳漢壽說:“我們宗親以大局為重,這條路關系著近3萬管陽西片群眾的出行,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定會鼎力支持。”
修好最后“一跬步”
車剛行出廣化村村委會,出現了新舊路的交替,在舊路的顛簸行駛中,體驗到了何謂“搖擺路”。隨行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行駛的路段是唯一沒有順利修好的廣化段。在廣化村洋頭自然村修路遇到了些許阻力。
這原本并不長的一段路卻因為路面不平整,車輛只能艱難挪動。隨行人員打趣說,“在這條路上跑,費時間又費油,不小心還扎破輪胎。”這條路他們很熟悉,每天都要來往于此。“廣化村洋頭村部分群眾對管沈公路正線設計方案存保留意見,并提出新的方案。”一位管陽鎮干部說。
管陽鎮黨委、政府及交通運輸局領導高度重視群眾意見,先后四次邀請寧德市交通勘察設計院技術人員到實地進行再勘測??睖y后,技術人員從安全保障、技術性能、資金投入、耕地保護、效益發揮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比較、測算,發現群眾提出的方案不但造價高于原設計方案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自2011年始,管陽鎮黨委、政府及市交通運輸局對管沈公路的建設情況多次向該村部分群眾進行了闡述和解釋,并通過各種渠道多次上門深入做思想工作。目前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工程按序時進度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