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 林瑩瑩) “這里水電設施齊全,家門口就是學校,家后門就是菜市場,住著很舒心。”日前,在佳陽鄉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佳山村山兜自然村村民雷達鐫一邊忙活,一邊對筆者說。據悉,目前我市已落實搬遷對象和完成征地920戶3641人,全部完成一層封頂以上。
雷達鐫原來居住的山兜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家6口人擠在只有一層樓的破舊土坯房里。按照我市造福工程搬遷戶補助標準每人3000元,少數民族另補助600元,雷達鐫一家四口領到14400元的建房補助款,蓋起了一座四層的新樓房。
佳陽鄉民政辦工作人員李先發介紹,集鎮很多人辦手套、皮鞋加工廠,這里安置的村民幾乎每家有出租“房”或自辦家庭作坊,有的就近打工,收入不只靠農業生產。
我市將造福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專門成立造福工程領導小組,市財政安排造福工程專項經費和工作經費,由市脫貧辦牽頭組織實施。重點鄉鎮還以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為單位,組建了專門的工作班子,責任到人,做到政策宣傳到戶、配套服務到戶、資金撥付到戶。今年全市造福工程總投入1.05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255.05萬元,市政府已預撥的181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造福工程配套建設。同時整合市財政預算安排的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鄉村財政和相關部門配套加大投入,確保造福工程有序推進。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能否“穩得住、能致富”才是關鍵。在實施搬遷安置的同時,我市致力增強搬遷群眾自我“造血”能力實現脫貧致富,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山區與沿海資源特點,進行分類指導,確定不同發展重點和方向,發揮資源優勢,通過生產技能培訓、小額信貸扶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濟能人帶動扶貧等形式,扶持造福工程搬遷戶。據了解,搬遷群眾有30%外出打工,45%就地從事二、三產業,15%在本地企業就近就業,10%從事原有的生產活動。市脫貧辦主任滕建軍說,今后還要加大對五保戶、殘疾人等特困群體的建房補助,讓造福工程更好地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