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鄉鎮、農村,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展示了群眾對充實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圖為店下鎮女子腰鼓隊在排練。 黃益升 攝
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同志來到我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調研。在畬族群眾雷增喜的家里,習近平親切地同他拉起了家常。雷增喜告訴習近平副主席:“現在種糧不用繳稅了,還有各種補貼;看病有新型合作醫療;小孩上學免學費、書本費;農民養老保險試點也開始了……”看到群眾的生活過好了,看到柏洋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喜人成績,習近平副主席感到十分欣慰。
2012年9月3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該報記者趙鵬采寫的報道《柏洋村里話夢想》,報道了柏洋村從貧困村、落后村到富裕村、文明村的變化歷程,展現了今天柏洋人的生活熱情和創業激情。
雷增喜的好日子和柏洋村的發展變化,正是我市農村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今天,一個個嶄新亮麗的新農村,已經成為桐川大地的一道風景。
時間追溯到6年前:2006年,市委市政府吹響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并結合我市實際,實施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選擇10個村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確定100個村為新農村建設整治村,示范帶動、輻射全市251個行政村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幾年間,全市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個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
2012年,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在更高的層次上推進新農村建設,確定柏洋等5個村為全市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并計劃2013年將示范村總數擴大為20個,再培育發展100個宜居新村,掀起新農村建設新的高潮。
新農村建設就像綿綿不斷的和暖春風,把廣闊農村吹成一幅春潮蕩漾的畫卷。閱讀這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幾個關鍵詞躍然而出——
■經濟騰飛
在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我市緊緊扣住經濟發展第一要務,結合實際,大力實施“一村一品”戰略,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同時支持有條件的村多元并舉多業同興,成功培育了一批經濟強村、優勢產業專業村,輻射帶動全市農村發展生產、壯大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自2006年以來,我市16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示范村先后共投入4426萬元,完成生產性發展項目51個,完成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面積4.5萬多畝,發展遠洋捕撈船只近50艘,發展各類水產養殖面積2萬多畝,建成各種示范基地12個,引進各類工廠企業80多家。到2011年共實現社會總產值25.66億元,比2006年的8.85億元增加了16.81億元,翻了三番。16個重點村、示范村平均村集體收入為49.88萬元,比2006年的19.26萬元,凈增長了30.62萬元。各種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逐漸成為一些農村的標志,硤門鄉柏洋村的工業、彈涂魚養殖業,太姥山鎮瀲城村的工業和現代農業,前岐柯灣村的蔬菜產業和水蜜桃種植,店下筼筜村的紫菜養殖業、加工業和店下村、嶼前村等的萬畝連片蠶豆種植基地,貫嶺鎮貫嶺村、汾關村的黃梔子養殖,磻溪湖林村,點頭柏柳、過莧、翁溪等各村的茶業……示范村優勢產業凸顯,集體經濟積累增強,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生活保障
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各項事業建設,保障和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是我市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之一。自2006年以來,6年間我市16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示范村廣泛實施硬化、凈化、綠化工程,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94個,修建通村道路99.2公里,硬化村道104公里;建設完成農田水利項目23個;科學規劃集中建設新村12個片區,建設新房700多棟,近3萬農民喜遷新居。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舉辦各類培訓班約80期,培訓新型農民和農民技術員近10000人次,年轉移勞動力達3800多人。2011年,16個重點村、示范村農民平均人均純收入達8669元,與2006年的5055元相比,增加3614元,增長71.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各項惠民工程全面實施。全市農民的吃、住、行等方面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鄉風文明
建設文明鄉風,提升農村群眾的生活品質,是我市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又一個著力點。為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我市多方籌集建設資金,6年期間,16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示范村就投入社會公益事業發展資金5120萬元,完成社會公益建設項目59項,建成各類活動中心、農民公園、文體活動休閑場所等32處,敬老院8座,入住近200位孤寡老人;每個重點村、示范村都建有“三農書屋”,存書總量超過5萬冊。各類農村文體活動團體和文體活動活躍,抵御了不良的風氣,做文明人、過文明生活正在成為廣大農村居民的自覺意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遍地開花,涌現出一大批全國、全省、全市各類文明創建先進村、示范村。
■村容整潔
安居樂業需要一個整潔的環境,村容整潔,不但是農村文明形象的展示,同時更能激發村民的愛鄉感情和生活熱情。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我市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綠色村莊創建”和“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等活動為抓手,積極探索垃圾處理有效機制,努力配套完善鄉鎮、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目前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垃圾收集、清運、處理的體制,加大村容村貌整治投入。6年間, 16個重點村、示范村在村容村貌整治過程中總投入資金約5700多萬元,共建設垃圾燜燒爐16座、垃圾轉運點32個,配備各類垃圾車38輛、垃圾桶600多個,組建保潔隊伍16個,配備專業保潔員60名;共清污428處、清路障177處,改路86條、改溝174條、改圈405個、改廚1821戶、改水11347戶,新建農村聯戶沼氣1842戶,清理河道或下水道30多萬米,拆危房及亂搭亂建3276個,完成綠化美化面積757畝,區域環境得到改善。
■民主建設
在剛剛勝利結束的本次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競選者用自己的本事和實際表現說話,在鄉親們門前展示自己帶領大家發展經濟、改造家園、創造安康生活的能力,和為鄉親們辦好事實事的熱心;選民們百般掂量,多維度權衡,行使神圣的權利,投下自己的一張選票。“當個有公心、有本事的帶頭人”、“選出有公心、有本事的帶頭人”,共同的目標把競選者和選民們的心連在一起。
民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證,也是活力源泉。村級換屆選舉,是群眾集中行使民主權利的一個重要平臺,村務公開,是群眾民主參與村政管理的另一個重要平臺。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加強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內容,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列入農村基層干部考核指標體系。55名副處級以上領導每人至少掛鉤聯系一個鄉鎮(街道)和一個示范村(社區),685名科級領導干部各掛鉤聯系一個村,推動工作落實。目前全市共有217個行政村設立村務公開欄,一些村還設立了村務公開信息觸摸屏,規范實行村務公開時間、地點、內容、方式和程序“五統一”制度。今年,我市還被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評為 “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