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近半百的農村婦女,選擇外出打工,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不容易。村里引進了綠鑫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太姥山鎮瀲城村村民葉挺章的老伴解開了這個難題。往年,葉挺章和兒子外出打工,家里的7畝多責任田,平常單靠老伴一人打理,一年只能種一季,就這一季,也夠她受的。如今,企業引進村,7畝多責任田通過流轉給綠鑫公司,就能收入3000多元的土地流轉資金,葉挺章和兒子、兒媳在落戶本村的安諾紙業公司上班,老伴被綠鑫公司招聘為工人,一年下來全家收入達12萬元以上。
至2011年,我市縣(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40多家,
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70家,涉及農民社員2.92萬戶。
這些龍頭企業與農業專合組織生產經營領域涉及茶葉、檳榔芋、食用菌、四季柚、黃梔子、蔬菜、糧食種植和水產、畜牧養殖等各類特色農業產業,帶動農戶10萬多戶。
在我市,像綠鑫生態農業一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很多,與此同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這些龍頭企業和農業專合組織通過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使農民從“分散”走向“聯合”,形成了緊密的經濟聯合體。至2011年,我市縣(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40多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70家,涉及農民社員2.92萬戶。這些龍頭企業與農業專合組織生產經營領域涉及茶葉、檳榔芋、食用菌、四季柚、黃梔子、蔬菜、糧食種植和水產、畜牧養殖等各類特色農業產業,帶動農戶10萬多戶。它們成為農業建設與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推動全市農業資源得到挖掘、整合,加快全市設施農業的規?;?、產業化、標準化、科技化和品牌化發展的步伐,快速帶動產業的升級,提升農業素質與生產效益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致富打開了更寬闊的大門。
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了我市優勢產業迅速崛起和優勢農產品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至“十一五”末,全市已形成茶葉、水產、食用菌、蔬菜(含檳榔芋)、四季柚、畜牧、林竹、糧食等八大主導產業,八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0%以上,其中毛茶產值6億多元,帶動農戶7萬多戶,是全市帶動農戶數最多的一個產業。而紫菜業作為“十一五”期間新崛起的一個產業,僅養殖產值就達2億多元,幾乎帶動了沿海所有農戶。全市有茶園基地面積20萬畝,進入全國十大產茶縣(市)之列;紫菜養殖面積5萬畝,居全國各縣(市)之首;白色雙孢蘑菇1600多萬平方尺,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0個菌草產業發展試點縣市之一。此外,檳榔芋面積達2.3萬畝,四季柚面積2萬多畝,網箱魚4萬多口,大彈涂魚、黃梔子、毛竹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一大批農業優勢產業重鎮和專業村,全市農業規?;?、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持續加速。
與產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同步,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隨著“五新”技術推廣力度的加大不斷增強。作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范縣,幾年間,我市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建立的十大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加大了“五新”技術示范推廣面,累計推廣面積8600畝,輻射帶動30000畝,直接為農戶增收3000多萬元,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全市共引進推廣各類農業新品種60 多個,新技術10多項,新肥料5種,新農藥10個,建立各種“五新”技術示范片、生產基地、展示田150多個,示范推廣面積120多萬畝次。店下鎮嶼前村種糧大戶鄭友銀在談到“五新”技術推廣帶到的好處時,細心地算了一筆經濟賬,說:“有技術就是好!自從實施推廣‘五新’工程以來,我們村絕大多數村民采用了旱育秧、免耕拋秧等技術。去年我家種了110畝晚稻,本來每人每天只能插1畝地,可用拋秧技術一天能插13畝,再加上拋秧的稻子早生根,有效分蘗多,使糧食增產了10%。”
產業化發展與新技術的推廣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推動農業跨上現代化的發展軌道,成為提升農業經濟素質與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后勁的重要驅動力,同時也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拓展了更寬闊的道路。2011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達41.31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5.07億元;牧業產值1.97億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連年保持較快增長,從2005年的3937元攀升至2011年的8185元,6年間翻了一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