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民生,走向和諧
“威信來自無私奉獻,來自公正辦事。只有這樣,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才會有凝聚力和公信力,干群關系才能更加和諧,更好地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柏洋村紀委書記黃勁光
78歲的王霞花,是柏洋村41名低保對象及孤寡老人之一。他在村老年和諧公寓免費住了6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王霞花除免費吃住外,還享受村里發的高齡補貼、日用品資助、醫藥費報銷及節假日福利。
不僅是老年公寓,柏洋村還在全村提高村民待遇,嘗試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村紀委書記黃勁光說:“柏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提高柏洋人的富裕程度。”
王立明是永和新村造福工程二期項目的特困戶,患有10多年的胃病,每年醫藥費要花2萬多元;妻子有腿部疾病,長年服中藥,一家人生活拮據。并村后,他家免費分到一塊地基,但只造了一層就停工了。
當記者來到王立明家時,卻看到新房開始裝修。正在忙碌的王立明說,村里送來了造房的紅磚,還發了補助金,新房就快完工了。王立明給記者算了算家庭收入——他由村里安排在村辦企業做倉庫管理員,一年能掙1萬多元;兒子在工廠打工,每年收入4萬多元。一家人年收入有6萬多元。最開心的是醫藥費可以報銷,每年自費只需3000多元。“我們這樣的人家,以前哪敢想這樣的好事?有村里的關心,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王立明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共同富裕,離不開強有力的集體經濟作支撐。集體的力量,在柏洋村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隨著柏洋進入快速發展期,村里通過投資入股企業,集體經濟更加強大,去年村集體收入達430多萬元。
有了實力,柏洋村將大量資金投入民生項目。去年,用于公共服務和村民福利的投入超過100萬元。
說起免費福利待遇,王立明一口氣報出10多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地農民保險、城鄉居民保險、有線電視費、電話月租費等,老人每月可領生活費,困難戶可申請扶困補助……村民找工作,只要愿意,都由村里安排。
幼有好學、病有良醫、老有善養、弱有多助……在村民的笑臉上,記者讀出了柏洋人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王周齊說:“柏洋人堅持全民創業、全面創新,著力破解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最終實現了共同富裕之夢。”
他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到“十二五”末,柏洋村將全面實現“三三一”工程,即每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村集體收入1000萬元;著力打造“三個區”,即山上生態農業觀光區、山下工業企業集中區、公路沿線村民住宅區。未來的柏洋,將成為優美、和諧、幸福的畬鄉新村。
記者手記
柏洋的變與不變
從1994年村集體負債4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300元,到2011年村集體收入43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4850元,柏洋村從一個偏遠落后的小山村成為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實現了跨越發展和共同富裕。
柏洋村的共同富裕并非從天而降,靠的是全民創業、全面創新的“山海并進、工業富村”戰略。柏洋村堅持黨組織引路、集體搭臺、農戶唱戲的全民創業、共創共富的理念,成為活力迸發的創業熱土、創新賽場,讓共同富裕之花盛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柏洋村共同富裕的生動故事昭示著,千好萬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班子、一個好帶頭人。柏洋村好就好在有一個全心全意為農民謀幸福的黨組織,有一批像王周齊一樣愛村實干、厚農奉獻的黨員干部,他們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好班子給出好思路。柏洋村在發展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放寬視野打造大柏洋,突出產業發展,體現文化內涵,努力建設工業、農業、旅游、商貿、文化共同繁榮的畬鄉新村。
從發展集體經濟到組建股份公司,從能人創業到全民創業……如果說,以前的柏洋,是依靠火車頭帶動的傳統列車;那么,現在的柏洋,已經升級成為共同富裕的新型動車組——在村黨委的帶領下,每一位村民、每一個企業都是前行的動力之源。
柏洋在變,然而柏洋亦不變。柏洋之變,變的是村莊的面貌,是村民的生活;柏洋不變,不變的是村黨委對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堅守,是一套公平、公開、民主的“五心”好做法,是黨員干部只爭朝夕謀發展、凝心聚力創新業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