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源號”“刺桐號”兩艘仿古宋船開工儀式
寧德網消息(吳旭濤 顏湊)近日,在位于蕉城區漳灣鎮的“水密隔艙福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基地,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計劃正式啟動。“漢源號”“刺桐號”兩艘仿古宋船開建,建成后將揚帆出海,重航海上絲綢之路。
今年,我市提出了“開發三都澳、建設新寧德”的中心任務。作為中國福船文化之鄉,漳灣鎮啟動了福船文化產業園建設。同時,作為三都澳的重要新興產業基地,港口建設、新興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讓漳灣這個小鎮,重啟了海上夢想。
世遺傳承
三都澳,是中國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位于三都澳的漳灣鎮,則是中國福船建造技藝的傳承之地。
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會長劉登興,出自福船世家。他家族的造船師歷史,始于元末明初,傳承至今已23代。“漳灣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迄今已有650年歷史,其特色工藝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若干艙區,當船艙意外受損漏水,可將海水限制在局部船艙中,船不會沉沒。”劉登興介紹,2008年,這項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贏得廣泛響應,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共識,政府部門、傳承人和社會力量合力對其進行保護和開發。
2015年,一項“中國傳統木帆船復興計劃”在漳灣啟動,投入達數千萬元,先期已經復原建造了兩艘福船,其中一艘為目前世界上長寬度最大的可用于實際航海的仿古木帆船,總長43.8米、寬12米,已順利下水。
此次啟動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計劃,開工建設“漢源號”“刺桐號”兩艘仿古宋船,是“中國傳統木帆船復興計劃”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南宋古船早在800多年前就已經在海上絲綢之路航行,比歐洲14世紀才面世的帶甲板的海船早了200多年。”該計劃的聯合技術總監鄺向榮介紹,這次兩艘仿古木船建成后,將重航海上絲綢之路,并抵達法國巴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所在地進行展示,以履行申報世遺時建造大船的承諾。
福船的復興計劃,不止于文化交流。今年5月4日,新批復的漳灣片區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中,150畝的福船文化產業園引人注目。按照規劃,園區將建成全國唯一的手工木船制作基地。在這里,福船制造將成為一大產業。
商機涌現
原本是瀕危的世遺,如今要打造產業,漳灣福船是否有市場前景?
漳灣鎮黨委書記巫白介紹,市場前期已經過充分調研和專家論證。“目前,福船的市場主要在福建沿海,用于漁民生產作業。但在海絲品牌的帶動下,福船也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生產船模和實體船,都有非常廣闊的市場。”
目前,船模市場已經顯現。“去年下半年,天津海洋博物館訂購了一艘水密隔艙大船模型,漳灣10位師傅已經在天津制造。隨著‘一帶一路’大型活動的增加,船模市場將進一步釋放。”巫白說。
另一方面,實體船市場已漸漸從漁業延伸至旅游業。目前,省內多處景區已配備木船。“廈門號帆船環游地球引起巨大反響,讓我們看到了旅游休閑領域的市場。福船還可以作為一項文化標志,走外貿的路子。”巫白介紹,園區將建成軍民融合基地和海洋文化展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該鎮已與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航海博物館、中國航海研究會等建立了聯系,進行產學研合作。
“目前,漳灣水密隔艙福船建造技藝擁有40多位活躍在造船一線的師傅,老中青三代齊全。產業化發展,將為這項技藝培養更多傳承人。”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省級傳承人劉細秀說。
興港逐夢
漳灣8號、9號碼頭 郭文輝 攝
今年,我市提出“開發三都澳、建設新寧德”的中心任務,涉及港口開發、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方面面。臨港小鎮漳灣,成為這一戰略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漳灣鎮新港路1號,是寧德新能源公司所在地。去年,寧德新能源消費類鋰電池市場占有率躍居世界第一,動力電池躍居全國首位、全球第二;海外客戶有蘋果、三星和寶馬、奔馳、大眾等。
義聯項目、中鋁項目等冶金新材料企業,也相繼落戶漳灣。
當年,茶葉、石油等貨物通過三都澳出口進口;如今,代表新興產業的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產品或原料,在這里繁忙地進進出出。
“隨著衢寧鐵路的動工建設,給三都澳港區漳灣作業區港口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項目建成后將打通寧德通向內陸地區的主干運輸通道。”市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重點項目辦副主任張華哲介紹,目前,總投資約90億元的漳灣作業區8#~26#泊位工程正在火熱建設之中。其中漳灣8#、9#碼頭已完成建設,實現了5萬噸級外貿船舶直接靠泊作業。
政策上,目前省發改委已將漳灣作業區碼頭連片開發列入“一帶一路”重點建設,省交通運輸廳已將漳灣作業區列入參照核心港區。隨著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全面推進,這里將形成“北承南聯、西進東出、通江達海”的立體交通集疏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