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參觀新建的廊橋。
寧德網消息(吳蘇梅 文/圖)近日,筆者走近壽寧縣大安鄉亭溪村時,發現這里發生了很大變化,短短兩年多時間里,不僅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富民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村民年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多了近2000元。
改善基礎設施打造休閑養生村
亭溪村是革命老區村,這里自然環境保護良好,素有“天然大氧吧”之稱;村內留有明、清時期的鳳陽庵、馬仙宮以及95棟較完整的古房子等建筑;村尾有百畝次生原始森林,有200多個樹木品種;村內保留有農會舊址和紅軍洞。
這里是有名的長壽村。全村1522人口中,百歲老人有3位,90歲以上老人有11位,80歲以上老人有59位。
長期以來,幾畝薄田和茶葉即是村民的收入來源,許多村民不得不外出謀生,村里基礎設施十分簡陋,到處臟亂差。
2014年4月初,省地礦局下派村第一書記王仁翻來到亭溪村后,帶領村兩委及村民一步步改善了基礎設施。村里籌措資金100多萬元,完成了村莊路燈架設、村莊環境衛生整治、公廁、村民活動中心、停車坪、沿溪石欄桿、農產品展示廳、公園等建設,并對公路旁、房屋前后進行綠化,對民居進行仿古修繕。
去年,村里在村尾邊、原始森林周邊和中部修建了建身步道,游人到這里即可以感受森林中獨特的風光又可以鍛煉身體。今年,村委又籌集資金160萬元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多雄等人新建木拱廊橋,為村莊增色不少。
如今,亭溪已變成壽寧的美麗鄉村。周末許多游客呼朋引伴從外地趕來徜徉在古香古色的民居里。
巧用資源打造富硒富鋅生態村
2014年,亭溪村作為壽寧富硒富鋅土地的核心區被列為省級重點扶貧村,該縣在亭溪實施了“生態硒鋅產業精準扶貧項目”。村兩委充分把握這一有利時機,積極引導在外青年返鄉創業,打造富硒富鋅生態村,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據大安鄉綜治書記夏文安介紹,亭溪村設立了生態硒鋅農業千畝示范基地,目前有4家農業開發公司和2家合作社,全村有100多戶村民加入其中。村里還幫助36戶計生精準扶貧特困戶與合作社、公司分別結隊幫扶,幫助他們盡早脫貧致富。
在“土籃子”公司的地瓜地里,計生特困戶葉孚騰一家人正在挖地瓜。他說:“我們一家三口如今都在公司里上班,三人每月工資有上萬元呢!這可比出門打工強多了。”
王仁翻說:“村里通過引導外出能人返鄉發展富硒富鋅產業,村民的口袋日漸殷實。許多外出村民紛紛回村加入公司或合作社中,他們將原本荒蕪的田地復墾出來租給公司或自己種植,種植的農作物由公司或合作社回收,閑時還到公司上班。今年,僅“土籃子”和“欣鑫”兩家在種植季節就發出勞務工資90多萬元。”
如今,亭溪的好生態和富硒富鋅優勢已經是名聲在外,生產的大米每公斤可以賣30至50元,土雞每公斤賣80元,土雞蛋每公斤賣40元,產品供不應求。201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比2014年增加了1500元。
挖掘文化元素打造長壽旅游村
“今天真是不虛此行,不僅能觀賞美妙的地方特色歌舞、戲曲演出,還能與百歲老人同桌吃飯,感受亭溪的神奇之處。”10月22日,從福安慕名而來的吳先生告訴筆者。當天,上萬名游客及20多家媒體從各地趕來,齊聚這里參加首界亭溪長壽硒鋅文化節。
文化節精彩紛呈,不僅有當地特色的北路戲、別具一格的壽寧地方童謠等演出,還有亭溪村的長壽家庭秀、雙胞胎秀、硒鋅產業成果展等,現場觀眾看得如癡如醉。中午,亭溪村民擺上200桌長壽宴宴請百歲老人與大家同慶。
王仁翻告訴筆者,村里準備每年舉辦一次文化節,展現亭溪村的獨特。二年來,村里將農旅、文旅、村旅相結合,用農業帶動旅游、旅游促進農業,融入全縣旅游發展大格局,打造獨特的鄉村自駕游品牌,榮獲“生態硒鋅養生村”“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稱號。目前,榅坪自然村“知青農園”、主村“長壽文化園”和范家山自然村燒烤區、露營區已經完成建設,確保了游客到村能住得下、有的玩。如今,到村里游玩的游客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到村游客4萬多人,創造社會經濟效益達5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