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記者 陳薇)盛夏時節,在天湖茶業有限公司太姥山基地,市農業局根據茶產業發展需求,逐步開展“白茶鮮葉機械化生產配套技術”、“機采優質白茶加工技術應用”、“茶樹主要害蟲測報與生態防控技術”等研究應用。最新結果表明,示范區機采干茶平均產量比手采提高67.80%;白茶萎凋溫濕度控制技術可縮短中高檔白茶萎凋時間30小時以上,極大提高工效;茶樹主要害蟲測報與生態防控技術,防效達到98%以上,持效性可達20余天。
這是市農業局探索創新科技服務“市院合作”模式的鮮活樣本。
2015年以來,市農業局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努力把推動農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與福建省農科院深化科技合作,突出科技服務機制創新,取得明顯成效。一年來,農業局和農科院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寧德各縣市區基層鄉村、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生產基地160余批1400多人(天)次,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遠程培訓40余場次,培訓企業員工、農戶等2600余人;建立示范片50多個(其中,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20多個(項),發放技術資料2萬多份;為服務企業編制GAP、標準化操作規程、質量標準等16個,新增企業經濟效益5987萬元,帶動農民增收6531萬元。
通過科技人員參與駐村蹲點或掛職,與農科院的科研力量形成“所-鎮-村”區域性聯動機制,農業部門實現科技服務無縫對接。在蕉城區,省農科院生物所的12名科技人員受聘為三都鎮精準扶貧科技特派員,在蕉城區際頭村建立草莓新品種引種馴化擴繁基地。省茶科所先后在周寧縣純池鎮等地舉辦6期“特色茶加工技術”培訓班,受訓人員300多人。掛職屏南的科技副縣長康建坂在屏南甘棠鄉小梨洋村、蕉城赤溪等引進蔬菜新品種20個,篩選出4個品種進行配套栽培。針對古田縣食用菌產業,開展食用菌液體菌種應用技術示范推廣等六個項目攻關,推動食用菌科研升級。在屏南縣開展高山茄子和西瓜的新品種示范推廣,共推廣茄子新品種8種、西瓜新品種30種,聯系公司、超市與農戶開了一場產品對接銷售會,增加農民收入近百萬元。
農業部門順應發展需求,因地制宜開展水蜜桃、葡萄、楊梅等閩東特色優勢果樹設施栽培技術研究。在福安,開展 “穆陽水蜜桃”控釋肥、樹體修剪等避雨栽培技術研究,每畝增收4500元左右。在古田,為企業提供病蟲害監測器具、套袋等用具,開展桃園控釋肥技術施用,節省化肥30%,人工節省50%;幫助古田鑫榮生態農業公司開展果樹種植科學規劃。建立山地設施葡萄避雨栽培標準園100畝,開展技術培訓3期,培訓果農150人次,輻射帶動周邊示范推廣1000畝;建立優良釀酒葡萄品種“桂葡1號”核心示范基地30畝,研發“南國紅”葡萄酒新產品1種。
根據省農科院優勢,農業部門組織成立美麗鄉村規劃編制工作小組,為屏南北村、小梨洋村、南山村、蕉城文峰村開展美麗鄉村規劃編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展種植品種調整優工作,在甘棠鄉小梨洋村、代溪鎮官嶺村、南山村等地建立特色果樹引種栽培示范園160多畝,引進桃新品種10個,油柰新品種4個、葡萄新品種3個。引進泥鰍、寬尾錦鯽二個品種在屏南縣棠口鄉際頭村進行生態養殖示范,建立示范片52畝,帶動周邊養殖戶改善養殖結構。為屏南縣自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配制山羊TMR飼料3份,推廣牧草新品種2個,帶動周邊農民肉羊養殖增收。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幫助屏南鄉下廚房公司申請國家專利“一種改善即食黑木耳脆度的物理方法”1項,企業新增經濟效益115萬元,帶動農民增收2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