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張文奎 劉昭昭 文/圖) 許多時候,人們覺得工作像圍城,坐著上班的認為站著的自由,站著的覺得坐著的舒服。其實,每一份工作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自然也有它的責任和難處。工作不僅是每個人謀生的手段,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將至,本報記者走近一線工作者的崗位,體會他們的艱辛和收獲,不論在何崗位,只要“坐”得精神,“站”得精彩,都值得我們尊敬,報以掌聲。
4月28日下午一點半,晴天,路上的行人已穿上夏裝,今年40多歲的高速公路養護工黃細強身披厚重的工作服,帶著手套,準備開始養護工作(右圖)。除去臺風、事故等應急養護,像清邊溝、填坑槽、修邊坡這樣的工作內容,他已經重復了13年。
在高速公路寧德管理分公司下白石養護站,像黃細強一樣工作的還有8人,不論高矮胖瘦,60后、70后還是80后,皮膚黝黑是他們相同的特點,這是常年風吹日曬、嚴寒酷暑留下的印記。
如果細數人們口頭說的“倒貼錢都不愿干的工作”,高速環衛就是其中一種,勞動強度大、精神高度緊張、不分晝夜節假、危險系數極高、工作環境差……幾乎能說得出來的,他們全中招。
高速環衛分日常養護和應急養護兩方面。黃細強的日常養護工作就是每天上午正常上班時間從下白石高速口出發到霞浦再折返,吃完午飯,從下白石口出發往南,到寧德北再折返,來回60公里,除去輪休和加班時間,一個人一年至少300天在路面上工作,一年行程就是18000公里,黃細強13年跑了23萬公里,繞地球超過5圈。
高速清理危險系數相當高。記者隨同黃細強體驗了一回。反應不靈敏肯定不行,因為在路上要判斷距離足夠安全才敢橫穿,記者隨同兩個來回已氣喘吁吁。“什么垃圾都有,石板材、礦泉水瓶、破胎、篷布、水泥樁,最窩火的是部分司機在高速旁和收費站周邊大小便,長年累月打掃讓人惡心想吐……”下白石養護站站長黃忠輝說。
除了危險,如此強度的勞動沒有毅力是堅持不了的。夏天地面溫度超過50℃,鐵護欄發燙。“若沒帶手套扶上去,瞬間滿手起泡。3厘米厚底的工作鞋行走不超過百米就沾上瀝青,非常燙腳,一年要穿破30多雙鞋子。”黃細強說。夏天爬上40度陡的護坡,到頂部感覺人都要脫水,只有休息一會兒才能開工。
黃忠輝回憶,去年蘇迪羅臺風來襲,半夜養護站收到通知,福安連接線下環村路段有處溜方,盡管高速已經封閉,黃忠輝和同事們二話不說就走,風大雨大導致本只有10幾分鐘車程的路開了兩個多小時,緊接著35個小時的連續工作,一口泡面都顧不上吃。多年來,為了一句“能不堵、絕對不能堵”,養護站9個漢子都練就了一身硬功夫,安裝200多斤的防護欄,3個人20秒內就能掛上。
常年的養護讓黃細強就算開私家車出門,看到垃圾也下意識地踩剎車想去撿。談到勞動節的希望,養護工們只有一個:“希望司機們少扔點垃圾,少在高速路旁大小便。每扔一次垃圾,都可能給別人的生命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