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范陳春 陳清)霞浦縣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譽,是福建省海域最大、海岸線最長、淺海灘涂最廣、島嶼最多的沿海大縣。全縣總人口55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34萬,占全縣總人口的9.7%,有畬、回、壯、滿、瑤、藏等多個少數民族(畬族人口4.7萬,僅次于福安市,居全省民族人口縣份第二位),設有崇儒、水門、鹽田三個畬族鄉。
近年來,霞浦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立足民族鄉村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生產;加大精準扶貧幫扶力度,著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注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顯著。
霞浦縣緊緊抓住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契機,重點向少數民族鄉鎮適當傾斜幫扶資金和政策,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通過扶持發展產業和培訓就業、移民搬遷、社會保障兜底、醫療救助等多種方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該縣堅持“以海為主、以工為先、以業富民、項目帶動、提速發展、全面進步”的思路,著力實施“12345”計劃,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水門畬族鄉地處霞浦縣城東北部,是霞浦縣三個內陸山區鄉鎮及三個少數民族鄉之一。2014年年末總人口2.4萬人,畬族人口有6200多人,占總人口數的26%。201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071元。
海韻畬鄉 秀美茶山
——水門畬族鄉經濟社會發展側記
村莊建設猶如城鎮格局,樓群整齊排列,建設風格統一,筆直的街道,還有籃球場、小公園、生態山莊……走在茶崗村浦后新村村道上,眼前的一幕幕讓人難以置信這就是昔日的“草崗”。
茶崗村原名“草崗村”,總人口1506人,其中畬族人口占85%。全村海拔多在300米左右,群山環抱,山清水秀,氣候溫潤。據當地村民介紹,從前這里交通閉塞,雜草叢生,故名“草崗村”。解放后,政府扶持當地農民開墾茶園,發展茶葉產業,逐漸形成規模。“1958年全國茶葉工作現場會議在這里召開,‘草崗變茶崗’成為現實。”水門畬族鄉鄉長藍涌忠說,當時柘榮越劇團著名的《草崗變茶崗》戲劇就是以這里的變化為題材創作的,水門茶葉也逐步走向全國。
走進人均擁有1畝茶園的茶崗村,處處洋溢茶香、綠意生機。近年來,茶崗村兩委在各級幫扶支持下,帶領群眾立足本地山區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具有民族風情的農業特色產業。依托水門茶葉的知名度,茶崗人著力打造自己的畬族茶文化;修舊如舊,特色山寨初現端倪,結合畬族民俗風情的畬鄉旅游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茶崗村只是水門畬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2012年以來,水門鄉黨委、政府按照“著力發展‘兩茶’產業,有力推進‘六三做法’,努力實現‘三好’目標”的工作思路,立足當地實際,充分挖掘和利用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品牌優勢,圍繞青岙、水門和承天三個中心村建設,集聚人氣,著力推進全鄉經濟社會穩步發展。
水門鄉域內山嶺起伏,光熱水資源豐富,農業資源優勢明顯。茶葉是水門畬族鄉的主導產業,曾被我市授予“閩東十大產茶鄉鎮”的稱號,2015年該鄉茶葉產值達到1.2億元左右。位于該鄉高盤村的金山云霧茶葉公司,以“公司+農戶+銷售網點”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模式為主,2015年生產茶葉400余噸,產值2000多萬元,帶動群眾增收。除了茶葉,如今的水門已初步形成了青岙花卉苗木、大壩雷竹、百莧茭白、蘆陽盤菜、八斗丘紅花油菜、上洋藏香豬等片區專業化規?;a的格局,“一域一品”、“一區一業”的生產模式基本成型,農業生產真正實現帶動農民增收。
水門畬族鄉的發展,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的精準幫扶。省委、省政府先后安排了省發改委、泉州鯉城區以及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掛鉤該鄉的扶貧工作。幾年來,靈活應用優惠政策,積極爭取掛鉤單位項目資金1750多萬元,進一步完善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動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大大改善了該鄉水利、文化、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該鄉還結合《水門畬族鄉2014-2017年扶貧開發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出臺《水門畬族鄉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水門畬族鄉貧困村精準幫扶工作措施》等文件,大力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鼓勵發展有市場、效益高的種養業,引導“長、中、短”項目相結合,合理規劃發展方向。
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隨著常住人口的增加,中心集鎮原有的環衛工作日趨滯后。為此,該鄉投入400多萬元,購置環衛設施,引進專業環衛團隊,拓寬主干道、兩側人行道改造和綠化、下水道改造、路燈設置以及對鎮區主干道沿街店鋪進行遮陽布仿古式改造等項目建設等,通過一系列舉措,水門鄉鎮區環境衛生水平顯著提升,鎮區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新農村建設初現端倪。此外,水門畬族鄉玉山村正逐步打造成為“水門旅游新驛站,鄉村旅游特色村”。
革命老區、“愛國擁軍模范單位”的水門畬族鄉正以全新的姿態昂首闊步前行中!
崇儒畬族鄉地處霞浦縣西北部,既是民族鄉又是山區農業大鄉。近年來,該鄉緊緊圍繞“農業產業化、城鎮集約化、環境生態化、特色多樣化”的發展思路,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改善民生,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2015年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 4.913億元,年均增長15.9%;農民人均純收入13863元,年均增長24.3%。
美麗畬鄉 霞浦崇儒
——崇儒畬族鄉“互聯網+”引領現代農業展新顏
4月1日,在霞浦縣崇儒畬族鄉600多平方米的電商平臺服務大廳內,大學生創業者和種植戶們正通過互聯網網店與全國各地的客戶交流著業務。該大廳共分特色農產品展示、調度接待、共建共享、創客商務等四個空間,入駐有東孚農莊、中御元、三月三、金牡丹、畬香坊等多家農業電商企業,初步形成了電商創客團隊。
“國家提出的‘互聯網+’思維,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為此,我們開始嘗試構建鄉級電商服務平臺,加快實現互聯網+精準扶貧。”崇儒畬族鄉黨委書記林慶平說。該鄉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從去年3月孵化運營以來,網上營銷量逐月增多,現每天大概在400單左右,有效帶動了農產品銷售和品質提升。”該鄉黨委副書記吳振華說,鄉里還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回鄉創業,現入駐創客空間大學生有10多人,為電商平臺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下一階段,崇儒畬族鄉將借助中心服務平臺,加快提升“互聯網+創客空間”建設, 互聯互通, 共建共享, 將廣大農民培育成電商團隊, 走出一條山區畬鄉“三農”突圍之路。
“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基礎。崇儒鄉立足鄉域資源,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培育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了溪邊千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6個省級農民創業示范點,現代農業發展初顯成效。
霞浦縣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位于崇儒畬族鄉溪邊村,距離縣城6公里,區內地勢平坦、溪流縱橫、土地肥沃、山地平緩、環境優越,適宜發展以精致農業為載體的現代高優農業。
“示范園在2013年開工建設,規劃面積2930畝,目前已投入5900萬元,完成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并引進5家農業發展公司入駐。”吳振華介紹說。該園區全面推廣農業“五新”, 通過建設“百果園”、景觀橋、休閑步道、大力鼓勵發展“農家樂”等,全方位展示閩臺合作成果和休閑觀光特色。
據了解,該園區不僅增加了周邊農民的經濟收入,還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有效加快農業現代化前進步伐。園區流轉土地2000多畝,涉及農戶310戶,農戶以土地(租金)和部分資金(務工收入)入股;每年能提供勞動工日2.2萬天左右,為農民提供勞務收入330萬元,戶均1萬多元。村民們既能入股分紅,也能通過訂單農業、農民雇工等多種方式獲得額外的收入,從而實現“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在推進畬鄉經濟大力發展的同時,崇儒畬族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該鄉有獨具畬族特色的大家族群體性建筑——筧下樟坑大厝,保存完整的畬族“三寶”——祖圖、龍杖、族牒世代傳承,獨具民族特色的畬族歌會、畬族武術、畬族斗笠、飲食、服裝刺繡也得以傳承。2013年,上水村獲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青石圍墻、青灰磚瓦、錯落有致的古石屋、腳下平滑的鵝卵石路、村民們質樸和善的笑臉……步入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上水村,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畬鄉情調,講畬語、唱畬歌、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文化代代流傳。
畬族斗笠又稱“花笠”。過去,畬族花斗笠主要是畬族婦女外出勞作、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遮陽避雨的工具,后來漸漸成為一種飾品,成為畬族姑娘出嫁的陪嫁品之一。上水村畬族花斗笠,歷史悠久、數百年代代傳承,其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近40道制作工序的畬族花斗笠堪稱畬族竹編一絕。產品遠銷閩、浙、贛等畬族集聚地。隨著年代久遠,花斗笠的編制幾近失傳。為了傳承保護畬族傳統技藝,2012年,當地辦起了花斗笠、服飾傳承培訓班,并規劃建設畬族文化展示館、生活體驗館和畬族對歌臺等,修繕古民居和古村道,全面保護和傳承畬族文化遺產。2013年,上水村的“畬族花斗笠”和“手工刺繡畬族服飾”獲評寧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鹽田畬族鄉地處霞浦縣中部西側,地處交通要塞,素有霞浦“西大門”之稱。該鄉是霞浦縣三個民族鄉中唯一靠海的鄉鎮。近年來,鹽田畬族鄉緊緊圍繞創建生態型“活力鹽田、魅力畬鄉”的目標定位,攻堅克難,奮發進取,全鄉經濟社會事業穩步推進。2015年,鹽田畬族鄉社會經濟總收入20.9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3733元。
活力鹽田 魅力畬鄉
——鹽田畬族鄉借勢交通念好“山海經”
省道301線橫貫鹽田全境,溪鹽疏港公路縱貫鹽田南部,溫福鐵路穿越鹽田境內,福寧高速公路在鹽田集鎮東部對面洋設有互通口;鹽田南部屬于三沙灣海域,與官井洋、東吾洋相通,擁有滸嶼、釣岐、鹽田等雜貨碼頭……鹽田畬族鄉依山傍海,擁有良好的水陸交通條件。
“按高速里程算,鹽田鄉鎮所在地距離霞浦縣城14公里,距寧德51公里。”該鄉鄉長藍玉明說。近年來,鹽田畬族鄉依托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鹽田工業集中區,破解畬鄉經濟事業發展難題。
鹽田工業園區規劃面積達1000多畝,近5年來,先后有130余家企業落戶。目前規上企業有10家,以合成革和竹木加工兩個行業為主體。園區堅持“環保、安全、服務”三并重原則,既承載著負重發展的夢想,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隨著園區入駐企業的不斷增加,不僅為該鄉工業發展帶來良好勢頭,還轉移了部分剩余勞動力,帶動群眾發展。
山里有茶葉、竹柿子,海上有對蝦、蛤、蠣、蚶、海帶、紫菜等多種海產品。如何發揮山海兼備的資源優勢,是歷任鹽田畬族鄉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鹽田畬族鄉因勢利導、因村施策,念好“山海經”,做強做優農漁業。通過針對山區著力發展種養業,沿海著力發展養殖業,全鄉已進一步形成環沿海的蝦塘灘涂養殖區、近海淺海養殖區、近郊蔬菜種植區、山區綜合種植區和高山林業發展區等五大種養區,“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凸顯。如今,西勝巨峰晚熟葡萄、杯溪紅肉蜜柚、瓦窯頭檳榔芋、南塘白對蝦、水升海帶等已漸成氣候。同時,致力實施精準扶貧、脫貧致富計劃,推動5個扶貧重點村的山海資源開發利用。其中,南塘、姚澳沿海村在進行山地農業開發的同時,重點發展蝦塘高位養殖、生態養殖;里馬、北洋、洋邊山區村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同時,重點發展林下經濟。觀光旅游和灘涂攝影也日漸興起。
干凈整潔的村道,村文化廣場、敬老院、文化站等設施一應俱全……如今的南塘村,詩情畫意的情景讓人怎么也聯想不到兩年前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景象。
南塘村位于鹽田畬族鄉東南部。這個三面靠山、一面臨海的少數民族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投入200多萬元,對村莊進行綠化、美化,建設村內排水系統,實施舊房改建和房屋立面改造工程,整體實現 “新、綠、亮、潔、美”,鄉村面貌得到顯著提升。投入近100萬元資金,配套建設文化廣場,整合畬族、老區、孝道、廉政等文化資源,積極傳承畬族文化,形成以文化站為中心,輻射周邊的農村文化帶,提升農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和諧。
2012年以來,省國土廳,晉江市委、市政府等掛鉤幫扶單位相繼到位幫扶資金1900多萬元,為鹽田畬族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添柴加炭,有效改善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該鄉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大力推進“建美好家園、過幸福生活”主題創建活動,二鋪、南塘、西勝、鹽田、姚澳等一批美麗鄉村逐漸發展起來,盡顯“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