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們正在進行海參產品深加工。
寧德網消息(楊洋 鄭凱/文 徐烽/圖)3月27日,霞浦縣舉辦首屆“海參捕撈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海參收購商、經銷商、加工商以及養殖戶逾300人參與其中。當日,鮮參成交價更是首次突破45元/斤。
霞浦境內港灣眾多、受風面小、潮流暢通、水質肥沃。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經過幾年發展,2016年該縣海參年產量可達到2萬噸,產值20億元,約占全國的20%、全省85%。目前海參產業已形成產業鏈,成為了該縣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海參養殖 實現從無到有
盛產于北方海域的海參因氣溫、海水鹽度等原因,一直沒有在南方養殖成功的記載。通過不斷實踐摸索,霞浦人改變了這個歷史。2003年,部分養殖戶從山東長島引進刺參苗種,進行室內池暫養試驗,到2004年在官井洋海域進行小面積度夏養殖試驗成功。
《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咸,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我們能夠成功養殖海參,得益于多年來的吊籠養殖技術。”據溪南鎮仙東村黨支部書記曾成燈介紹說,“利用11月至次年4月當地海區水溫適宜的優勢,通過飼養大規格(15-30頭/kg)半成品參苗為主,在次年4月底之前便可實現收成。該模式下海參生長速度快,明顯縮短了養殖周期,收獲和上市都比北方早一個季節,還可避開夏季臺風盛發期。”
海參種苗是海參產業健康發展的根本。為了保證其種苗質量,2012年,霞浦縣從海參發展的長遠利益著想,利用現代漁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支持一鳴公司和廈門大學進行海參育苗項目,目前育苗已取得成功,正在進行苗種的海區馴化試驗。此外,霞浦縣利豐達水產有限公司與中國水科院黃海所、青島瑞滋海珍品有限公司連續2年進行耐高溫品種“高抗1號”南移吊籠養殖試驗,目前進展順利,已獲專家組階段性驗收。
政府支持 帶動產業發展
借著有利時機,霞浦海參產業格局正逐步成形。
今年,為了打造霞浦海參的區域品牌,提高消費者對霞浦海參的認知度,霞浦舉辦了2016年“首屆海參捕撈節”。在活動現場有部分海參養殖戶主動對接“互聯網+海參產業”。與時俱進通過當下最流行的銷售方式,打開銷售渠道,讓霞浦海參走向世界各地。
無獨有偶,霞浦縣政府為避免養殖戶海參遭受壓價,還專門成立了2個海參交易中心,為養殖戶提供了公平的交易平臺、公開的信息網絡渠道和產品儲備空間。此外,經幾年的發展,目前霞浦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加工能力,霞浦環官井洋有29家的加工廠可供養殖戶就近加工。
近年來,霞浦縣還力推“霞浦海參”公共品牌,攜本地企業參加海峽漁博會、北京漁博會等全國性展會平臺。目前,霞浦海參申報地理標志工作也正在進行。在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霞浦刺桐紅村鎮銀行、農村信用聯社、農商行等金融部門鼎力相助,斥資數億元用于加工戶的質押貸款。只要加工戶將海參加工進入交易中心,以海參為抵押物就可以貸到海參價值50%的貸款。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為扶持海參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但是由于霞浦海參品牌還未打響,這也直接造成了海參“物美”卻“價廉”的局面。
“因海參養殖業發展迅速,尚未形成完整的從海參育苗到養殖、加工和終端銷售的產業體系。加之不少消費者只信北方海參效用,直接影響了霞浦海參價格。”霞浦海參協會秘書長陳順滿表示,很長一段時間內,市場上存在著惡意詆毀霞浦海參品質,這也無形中破壞霞浦海參聲譽。
產業引領 富了一方百姓
當下,正值海參收貨季,在霞浦縣溪南鎮記者看到不少客商前來收購海參,好一片熱鬧的景象。
由于得天獨厚的養殖條件,為這里的群眾打開了致富之路。僅靠養殖海參這一項,就能為溪南鎮仙東村帶來人均數萬元的收入。
“優良的海區條件,長期的養殖傳統,豐富的網箱養殖經驗,使這片海域的海參養殖業蓬勃發展,帶動海帶、龍須菜養殖,實現勞動力直接就業8000多人。”溪南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海參養殖規模超過16萬個網箱,投苗量近8000噸。
據了解,仙東村共有1070戶、4390人,全部以海帶、大黃魚、白立魚和海參養殖為生,其中從事海參養殖的漁民就有500多戶。
一位養殖海參的村民高興地說:“今年養殖的海參供不應求,不少遼寧、山東、北京的客商絡繹不絕,價格略有上漲,總的來說收益還不錯。”
“要讓群眾致富,就必須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仙東村黨支部書記曾成燈告訴記者,從小批量的投放海參,到大批量養殖,發展到了今天,海上養殖給村里帶來的經濟活力,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