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張尚瑤 張川閩 文/圖)“我正月在上海過年,人不在家,就沒人領頭,元宵燈會也沒能搞起來。”6月30日,屏南縣雙溪鎮雙溪社區元宵燈會組織者、省級非遺傳承人、76歲的陸修干談起這事,神情遺憾。
2007年,雙溪元宵燈會、雙溪鐵枝表演技藝上榜第二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雙溪元宵燈會傳統活動項目之一的雙溪鐵枝和霍童鐵枝、福鼎沙埕鐵枝并列成項,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技藝,悠悠百年
“雙溪千年古鎮,先后摘得福建十大最美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傳統村落這些響當當的金字招牌。”行走在雙溪古鎮街道上,陸修干滿臉自豪。
要說雙溪鐵枝,先得說雙溪元宵燈會。雙溪元宵燈會起源于民間信仰與宗族祭祀活動。北宋年間雙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動,由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龍祀福、靖姑斬蛇、城隍巡游等活動,逐步發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鬧元宵活動。燈會上,不僅能看到制作精美的花燈,還有鐵枝表演、舞香火龍、舞獅子、踩高蹺這些民間絕活,還能聆聽到來自宋朝的鼓亭古樂。
而雙溪鐵枝作為雙溪燈會的主要傳統活動項目之一,它集戲劇與雜技為一體,并融木藝、鐵藝、畫藝、扎藝、布藝等于一身,它本身即是一項民間表演藝術精品,又承載著其特有的歷史、科學及文化價值。
傳承路上,困難重重
藝術在民間,是不斷融合不斷創新,也是歷經磨難的過程。文革十年,雙溪元宵燈會停辦了。1983年,雙溪鐵枝這才重新登臺亮相,展現風采。
“然而,卻不盡人意。”屏南縣文體新局副局長、寧德市民俗專家陸則起說,用現代元素來布置臺閣,雙溪鐵枝已失去了傳統。在燈光表現上,傳統是用蠟燭或煤油燈,而現在用LED燈、閃光燈、電燈。鐵枝多層次裝扮演員,這是鐵枝的核心和靈魂,現在卻弱化了?,F在出于安全考慮,頂多布置三層;裝扮演員也太簡單。臺閣本來是用人工抬的,現在用小車拉,那就變成彩車,變成一種新的民俗表演。
雙溪元宵燈會這種民俗文化是跟城隍信俗結合起來的,每種技藝的傳承,都存在問題。傳統組織形態弱化了,過去有民間比賽形式,而現在卻要花錢請人做花燈,請人舞獅,請腰鼓隊。此外,城鎮化進程加速,大量青壯勞力外流,勞力明顯不夠,而參演者大多是五六十歲老人,沒有活力,“走動藝術中表現不出來。”核心技藝也出現弱化,比如鼓亭音樂沒曲牌,鑼鼓吹不出來,舞獅的人也跟不上節奏。
“最重要的是,民眾要有熱心、有積極性,珍視身邊擁有的傳承性文化遺產?,F在大家忙于掙錢,缺乏參與積極性,對信仰缺乏敬畏。”陸則起說,“對神明的敬畏和信仰,是支撐民俗文化活動的內在動力,娛神同時娛人的過程中,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是內心本源的需求,是技藝持有者、個人、社區的需要,而不是政府有多少作為,給多少錢,把傳承人保護住的問題。”
搶救之路,急需破題
“雙溪元宵燈會和雙溪鐵枝,作為傳統的民俗性活動,要保護它的文化生態,尊重民間信仰。”陸則起說。
那么,如何尋找出路呢?實際上,要把參與民俗活動的人聚在一起,這才是最重要的??梢园阉囆g形態提取出來,做單個的藝術表演,比如鼓亭音樂,結合旅游鎮項目開發,進行創新??梢赞k一個廠,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也為老藝人提供出路。
陸則起建議,政府每年進行培訓,加大民眾對民俗文化的參與度、認識度,把文廟和城隍廟修復起來,恢復其禮制。
“目前,政府正著手做這樣的事。”雙溪鎮紀委書記林世增表示,正在實施的雙溪旅游鎮項目,總投資8億多元,將切出6000多萬元,用于古鎮保護開發,恢復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環境。
而民間人士也沒閑著。“北京鄉賢陸正耀答應捐款幾百萬元修復文廟,目前要做的事是政府幫助規劃。社區著手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已開了一次籌備會。”陸修干說。
“把家里的兩個房間騰出來,儲藏鐵枝、獅子。”76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徐修仁也沒閑著。
“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92歲的縣級非遺傳承人宋江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