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記者 楊洋/文 徐烽/圖)近日,記者漫步在福安市賽岐鎮蘇陽村蜿蜒的山路上,滿眼盡是嬌俏艷麗的楊梅,一簇一簇遍布在山上,遠遠望去猶如置身一幅多彩的山水畫中。
17年前,那還是一座雜草叢生的荒山,而今已變成瓜果飄香的“花果山”。
一場機緣下的選擇
“早在1998年,村里每家每戶僅靠種植一些橘子和茶葉,就再無任何收入。由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生活過的很是清苦。”時任蘇陽村村支部書記的劉茂由回憶道,當初,時常與村兩委成員劉安生、劉陳遠、劉自力三人一起討論:如何帶領全村人走上致富路,將本村山地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
就在此時,村民劉招興從浙江引進了幾十株東魁楊梅進行試種,這給劉茂由、劉安生、劉陳遠、劉自力4個人帶來了靈感。
“如何才能動員村民種植東魁楊梅?光憑嘴說,未見效益,村民不一定會買賬。”劉自力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后,劉茂由等4人當即決定自掏腰包前往浙江仙居,并購回2000株東魁楊梅進行試種。
說干就干。1998年,劉茂由等4人便在山上搭了個窩棚,開始了他們的播綠之夢。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早上6點多鐘,劉茂由等4人便早早地起床,開山修路、栽種楊梅樹、挖渠引水,一天一干就是10多個小時。
他們摔過跟頭,挨過雨淋,手持鐮刀過荊棘,汗水浸濕過衣衫,山路磨破過膠鞋。面對種種困難,他們不曾放棄。經過幾個月的努力,2000株楊梅種苗被成功種到了山上。
“一般情況下,楊梅需要5年的生產周期才有效益。”劉自力回憶說,當時能做的便是呵護與等待。
一次蟲害后的感悟
每次從山上回來,劉茂由等4人便一邊翻看農技書籍,一邊查閱資料。
時間一晃過了5年,來到了2003年。盡管劉茂由等4人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楊梅園里,可由于管理經驗和技術水平不足,果樹還是發生了蟲害。
“我們種的2000株東魁楊梅,遇到了楊梅枯枝病的困擾。”憶起當時楊梅發生病蟲害時的情景,劉茂由說,眼看著一片片葉子失去光澤,褪綠,樹冠下部的部分葉片變褐脫落,焦急萬分。
發現問題后,劉茂由便帶著劉自力來到浙江“尋醫問藥”。最后,農技專家通過確認劉茂由楊梅樹的病因是楊梅枯枝病,病原菌是擬盤多毛孢菌。緊接著,農技專家為楊梅樹病菌防治找對策。
經過實驗室和田間的多點多次試驗,農技專家最終采用“集成防治技術”,于2003年幫助劉茂由等4人的楊梅樹冶好了病。
經過這件事,劉茂由等4人意識到自己專業知識嚴重不足,他們多次主動前往浙江仙居、漳州龍海等地學習取經。不僅如此,還專門從漳州龍海聘請農技專家,為自家果園給予技術上的指導。
寒來暑往,劉茂由等4人通過不斷積累種植楊梅的經驗,楊梅樹長勢越來越好,生產的楊梅個大、味鮮、汁多,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隨著試種的成功,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種植楊梅的隊伍中?,F在全村人均收入可達13000元。”劉茂由說,如今蘇陽村已是福安最大的楊梅基地。
2010年,劉茂由等人所種植的楊梅還獲得了“全國十大精品楊梅”稱號。
一條致富路的延伸
因種植水平一流,今年3月份,劉茂由的楊梅園還被評為福建省標準楊梅園。
福安市各級農業部門還不時對楊梅種植進行技術指導,使得種植技術不斷提高。隨著技術逐漸成熟,劉茂由還讓楊梅“住進了”大棚里。
“這樣不僅可以為楊梅樹遮風擋雨,還可以抵擋蟲子的入侵。”劉茂由說,大棚里的所有楊梅樹,采用生態誘蟲和生態除草法,堅持不打農藥,讓所有楊梅真正做到有機生態。
“去年,福安二中老師張發坤還帶來幾位學生,來到我的大棚內開展傘棚楊梅種植優勢的實驗與研究,最后通過試驗得出調節溫、濕度可調節楊梅的糖酸度。”劉茂由說。
由于大棚的溫室效益,生長在“屋子”里的東魁楊梅成熟期較一般的楊梅早,早熟的東魁楊梅量少,再加上透明薄膜的保護作用,少受蟲子侵害,讓這些東魁楊梅價格也隨之升高。
依托當地資源,賽岐鎮蘇陽村水果產業蓬勃發展。該村利用平原地,種植葡萄、蔬菜;利用山坡地,發展東魁楊梅、水蜜桃、龍眼、枇杷、橄欖等經濟作物。目前,全村各類水果達20多種,面積突破萬畝,其中巨峰葡萄2000多畝、東魁楊梅3000畝,是福安種植面積最大的楊梅基地。
為做大做強楊梅產業,走規?;?、規范化發展之路,蘇陽村先后注冊了“蘇楊紅”、“蘇陽紅”、“屏峰山”商標,并連續舉辦兩屆楊梅采摘節,擴大了蘇陽楊梅品牌影響力;還成立村楊梅協會、農業服務中心。多次邀請專家進村開班授課,提高果農科學種植水平,并引導果農在茶園中套種、新種楊梅,今年以來全村還新增種植面積1000多畝。同時,蘇陽村還著手引入農業加工企業、聯合種植大戶,做足楊梅保鮮、深加工文章,延伸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