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茹捷 游書金 文/圖)“二月閨秀繡羅衫,巧剪花樣百家傳”,這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柘榮縣民間剪紙藝術傳承不衰的真實寫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袁秀瑩,就出生在這片有著深厚剪紙文化積淀的小城中。在近80年的時光中,她始終平靜地守著方桌、紙剪,用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剪紙綻放出柘榮剪紙藝術的精彩,也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延續著剪紙藝術的傳承。
耳濡目染愛上剪紙
長久以來,柘榮一直有著濃厚剪紙傳統。不但逢年過節、婚嫁壽誕上離不開剪紙,就連平日里縫制衣裳、繡鞋面也少不了剪紙的輔助。剪紙水平的高低成為了柘榮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一個標準。袁秀瑩的祖母和母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回憶母親的文章中袁秀瑩這樣寫道:“母親的一雙手很巧,能剪會繡……家里現在還保存著她的繡品和剪紙。一些專家看了很是欣賞,當寶貝一樣拍攝下來……”
出生在這樣一個剪紙世家,使得袁秀瑩從小就對剪紙充滿了好奇和喜愛。
在談到第一次剪紙時,袁秀瑩表示,那是一個巧合。“一天,小弟弟吵鬧,祖母便剪剪紙哄他。我站在旁邊看,也想學。祖母便手把手地教我。那年我才八歲。”回憶起80多年前的那幕,袁秀瑩至今不無感慨。
此后,在祖母、母親的指導下,袁秀瑩開始深入學習剪紙。隨著剪紙技藝的不斷提高,袁秀瑩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花鳥魚蟲、喜壽福祿等圖案字樣,開始嘗試著自己創作新的剪紙花樣。
漸漸地袁秀瑩的剪紙功夫在柘榮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此時的袁秀瑩還只是將剪紙作為一個愛好。
將剪紙作為門藝術
1992年,成為了袁秀瑩剪紙生涯的轉折點。那年,袁秀瑩以剪紙藝人的身份參加“八閩絕藝”大觀園表演。當時有家報紙是這樣描寫袁秀瑩的表演:“不打樣,一把剪刀,幾片紅紙,在她的手下,運用自如,得心應手,一幅幅可愛的人物、動物形象相繼抖落下來。她剪的‘鴛鴦戲水’剛出手,就被一對即將結婚的情侶‘搶’走了。她用一雙靈巧的手,剪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藝術世界。” 當天,袁秀瑩的剪紙表演受到觀眾的熱捧。這使袁秀瑩意識到原來剪紙也是門藝術,能帶給人美的享受。
從福州回到柘榮,袁秀瑩開始有意識地將剪紙當成一門藝術來研究探索,并將書法、國畫、油畫等其它形式的美術作品的特點融進了剪紙中,使她的作品既有北方剪紙的渾厚蒼勁,又具有南方剪紙的纖巧秀逸。
1995年,袁秀瑩參加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舉辦的“北京首屆中華巧女工藝品大獎賽”,她以精湛的剪紙技藝獲得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親筆題寫的“中華巧婦”稱號。70多年來,隨著剪紙技藝日益精湛,袁秀瑩的作品早已走出了柘榮,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多次在澳門、丹麥、埃及等地展出,其中《龍鳳呈祥》、《百蝶圖》、《孔雀圖》、《金猴送?!返茸髌吩诓煌愂轮蝎@獎。2007年,她還被授予了“中華剪紙終身成就獎”,并于2009年成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如今袁秀瑩已年近90,仍每天從事剪紙創作6到8小時。袁秀瑩表示,剪紙不僅給她帶來藝術的享受,還有健康長壽。“剪紙不僅需要動手,在創作過程中,還需要開動腦筋思考,手和腦同時都得到了鍛煉,而且在剪紙的過程能使人心態平和,忘記煩惱。”袁秀瑩笑著說。
傾心傳承桃李滿園
在柘榮,袁秀瑩令人折服的不只是她高超的技藝,還有傾心傳承技藝的高尚情操。
1998年,袁秀瑩收到一封來自莆田的下崗女工楊美云的來信。
“袁老師,我是一名下崗女工?,F在失業在家,每天不知道該做些什么。我看到了您的剪紙新聞后,很想學,您能教我嗎……”信中,楊美云表達了她對于學習剪紙藝術的渴望。
收到信后,袁秀瑩立即給這位素不相識的下崗女工寫了回信。隨信而去的還有一份袁秀瑩整理的剪紙教材和一把柘榮剪刀……
沒多久,楊美云再次寄來信件,表達了謝意,并就學習剪紙中遇到的難題進行了請教。就這樣,一來二往,兩人通過信件開啟了一段獨特的師生情誼。
多年來,像楊美云這樣來信尋求指導的剪紙愛好者還有很多。具體的數字袁秀瑩自己都記不清了。對于這些求教的來信袁秀瑩都一一給予回復,并不計報酬地贈予教材和剪紙專用剪刀。這些剪紙愛好者中絕大多數至今袁秀瑩都未曾見面。但她始終樂此不疲。
熱心于剪紙藝術的傳承,竭盡全力扶持后起之秀,年近90的袁秀瑩如今已桃李滿天下,其中一些人更是脫穎而出,成為剪紙藝術的后起之秀。如孔春霞,已是剪紙藝術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另一位隨她學過剪紙的鄭平芳也獲得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多年來,老人先后教導出1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3位省級工藝美術名人,2位剪紙藝術省級傳承人。
如今89歲高齡的袁秀瑩最大的心愿便是讓更多的人愛上剪紙、學習剪紙,使柘榮剪紙藝術能夠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之前,我已編寫出柘榮剪紙幼兒版和中小學版,教授剪紙基本功?,F在我正在編寫更為專業的教材,希望能將剪紙技藝的傳授再提升一個高度。”袁秀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