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坐落于柘榮縣城郊鄉下村的三本油茶高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動包裝生產線上,一瓶瓶包裝精美的山茶油從生產線上源源流出,產品市場供不應求,該企業是楮坪鄉2010年引進。楮坪鄉的企業,卻“飛”到城郊鄉落戶,這就是該縣的“飛地經濟”。
柘榮縣山多地少,占全縣面積3.2%的38個山間盆谷基本上分布在城區,許多農村鄉鎮“地無三尺平,抬頭便是山”,但隨著農村鄉鎮招商引資加大,帶來的卻是企業無法落地的尷尬,“飛地經濟”由此而生,由政府統一規劃、組團發展,將有限的盆地資源進行整合辟成園區,讓鄉鎮引進的企業“飛”到園區發展。特別是這兩年來,該縣加大“飛地”園區的開發力度,使園區建設向城外拓展、向鄉下延伸。
在“飛地經濟”發展過程中,該縣及時出臺了項目評審、引資單位“終身”服務、鼓勵企業退城進園等政策,鄉鎮將項目引到園區,享受“誰引資誰受益”待遇,項目投產后產生的鄉級地方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分給項目引進鄉鎮,在不承擔園區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最高可分得70%。
今年,該縣加快推進東源鄉的東源洋、太洋村、西宅村、西源村和城郊鄉的下村、硯山洋、赤嶺村、嶺邊亭村、際頭村等盆地的整合,將總占地面積9平方公里的下村園區、硯山洋園區、際頭園區捆綁申報省級經濟開發區,并開發建設了1500畝的乍洋工業集中區和占地2300畝的東源工業集中區,基本滿足“飛地經濟”發展需求。在“飛地經濟”發展中,一些鄉鎮開始探索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如城郊鄉就引進金科投資有限公司在山頂嵐建設鑄件機械制造工業園區,承接鑄造類企業,目前已有10多家企業入駐。
有了“飛地”政策,農村鄉鎮不僅減少了創辦項目落地平臺的基礎建設、土地成本的投入,又避免了征地辦企業引發的社會矛盾,卻同樣有項目引進“效益”,鄉鎮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更高了。目前全縣工業園區面積近2萬畝,已入駐園區企業90多家,其中重點規模以上企業58家,去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65.3億元,92%以上產出自園區。柘榮“飛地經濟”正讓縣域經濟“飛”得更高。(潘文書 陳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