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黑膏藥需要幾十種藥材煉制。
百草堂膏藥制作選材備料、工具以及制作過程均極為講究。
剛出爐的黑膏藥。
黑膏藥還要根據不同病癥,搭配不同功效的秘制藥粉。
阮明正在按照比例配置黑膏藥。
使用前要將黑膏藥加熱軟化。
阮明正在為一名頸椎病患者治療。
阮明正在為一位患者進行針灸。
寧德網消息(記者 王東東 實習生 肖毓萍 文/圖)在寧德市區蕉北街道的一條小巷里,有一家掛著“百草堂”牌匾的診所,別看巷子深診所小,診所的主人阮明和他的祖傳黑膏藥卻是遠近聞名,不久前,分別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
“恢復的不錯,再貼兩副膏藥就差不多了,你這么年輕就得勁椎病,今后可不能再長時間用電腦了。”記者來到百草堂時,百草堂阮氏祖傳膏藥第八代傳人阮明正在用放血治療法配合針灸和黑膏藥為患者治療勁椎病。一旁還有數位患者在等待。
好不容易將這些不同癥狀的患者一一治療完,已經將近正午。“已經習慣了,今早還算少的,多的時候一天要看四五十人,8時開門,晚上10時才能收工。”阮明一邊擦汗一邊大口喝水。
阮明告訴記者,膏藥在我國由來已久,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戰國秦漢時期已有關于膏藥的記載。到了明清時代,膏藥已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百草堂阮氏祖傳膏藥,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古田人阮興文創設,已有220多年的歷史。
百草堂的歷代傳人以對癥使用膏藥為主,輔以祖傳針灸、銀針放血等療法對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關節扭傷、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痛風癥、骨折、特色銀針挑治痔瘡、帶狀皰疹(纏身龍)等疑難雜癥進行治療。
1965年,阮明出生于古田縣杉洋鎮的一個中草藥世家,深受家庭影響的他自小就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18歲他又師從當地名醫李連妹,5年后他出師開始了從醫生涯,至今已有30余年。2000年,阮明將一脈相承的百草堂從古田杉洋遷移到蕉城,憑著深厚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推拿醫術,尤其是祖傳的膏藥制作工藝,成為民間名醫。隨后,阮明為了讓自己的醫術更加系統,到福建中醫藥大學進修,并考取了高級保健按摩師資格證。2013年1月百草堂阮氏祖傳膏藥被寧德市政府列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0月,阮明被評為寧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說起祖傳膏藥阮明一臉自豪。“黑膏藥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百草堂膏藥制作,選材備料、熬制使用的器皿、工具以及制作過程均極為講究。”阮明介紹,黑膏藥的主要原料包含幾十種青草藥、名貴中藥如紅丹、植物油等。根據不同用途可煉成吊傷膏、骨疽膏、續骨膏、骨刺膏、祛風膏、拔毒膏等。
百草堂傳人至今仍保存著祖傳下來的手抄本膏藥配方,其膏藥制作的古法技藝傳承主要靠的是口傳心授,材料的選擇、器皿的使用、繁復的制作過程的掌控,都有一套特定的法則。
阮明坦言如今像黑膏藥這樣的民間傳統技藝,很多都因為后繼無人而斷了傳承,非??上?。但值得慶幸的是,阮明有個同樣喜愛中醫的兒子,他的兒子阮志剛自幼跟隨他學習黑膏藥的制作工藝以及推拿針灸的手法技藝,目前阮明已把黑膏藥的制作工藝傳承給了他兒子,讓他成為阮氏祖傳膏藥第九代傳人。“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將黑膏藥的制作工藝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同時結合新的治療手法,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阮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