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的桐江溪沿岸
沙埕民俗跑旱船
畬族提線木偶
沙埕鐵枝
這是一個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地方。
這是一座文化多元、綽約動人的生態城市。
九月的福鼎,山青水秀,風景如畫。9月28日,第四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旅游節暨第九屆中國·太姥山文化旅游節在這里開幕。盛裝打扮的畬族姑娘身上銀飾發出清脆的響聲,五彩繽紛的魚燈被年輕活力的漁家漢子舞得栩栩如生,幾百名土生土長的農家人及鄉鎮機關干部成了節日期間的絕對主角,地域特色鮮明、原汁原味的福鼎傳統民俗文化展演為八方賓朋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西陽線獅又稱抽獅,源于清代,主要套路在緣柱、出洞、鉆穴、登山、下嶺、飛巖等。只見表演者通過后臺繩索操縱,母子三只獅子互相追逐、逗引、顧盼、親昵,顯得詼諧而輕巧。獅子搶彩球,更是舞獅的高潮。獅籠的前方掛一彩球,由一人操縱用線拉。獅子對彩球時而翹首仰望,時而俯首匍匐,時而縱身翻騰。而極具動感的搶球、啃球、踏球、傳球、失球、尋球、趴球等表演,層次分明,變化有致,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沙埕鐵枝是流傳于福鼎民間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集民間文藝、傳統戲劇、舞蹈、雜技于一體,渾然天成。鐵枝大約在明末清初傳入閩東,經過500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從最初的2—3米單層表演發展到現在的8—10米多層表演,人物造型從靜態演化為動態,形成了獨特的表演特色,贏得“中華絕技”的盛譽,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主題為“中國夢”的沙埕鐵枝,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加入航天元素,極富創意。7個小女孩身著古裝,錯落有致地“綁”在近10米高的支架上,仿若七仙女從天而降。13名俏麗、可愛的小表演家手執五星紅旗,頻頻微笑著向觀眾揮手致意,現場掌聲、歡呼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把民俗活動推向了高潮。
獨具特色的福鼎餅花
店下寺前魚燈
沙埕線獅
太姥山鎮丁氏回族提燈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前岐馬燈場面宏大,燈手們身著五彩繽紛的服裝,猶如京劇武將的戰袍、頭盔,還有頭盔上的兩支翎雞毛。在陣陣鑼鼓聲中,飛馬揚鞭,刀槍撞擊,錦旗飛揚,穿插在“內外城”、“梅花操”、“卷花心”等千變萬化的陣列中,舞美、聲樂、戲曲相融產生絕妙的視聽效果,煞是壯觀。
店下寺前魚燈以操燈活、起伏大、跳躍高、速度快見長,編排了雙蝴蝶、梅花操、全圓月等二十六套舞蹈。表演者憑借龍魚蝦造型的燈彩道具和形象直觀的舞蹈語言,表達漁民征服海洋的意志與豐收的祈望。舞蹈以翻、滾、騰、躍的大幅度動作,引領水族魚貫成陣,翩然穿梭,鱗光閃爍,極致展示了五彩繽紛的海洋世界,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絲竹悠揚、鑼鼓陣陣,觀眾翹首。集鼓、鑼、鈸、鐃等多種演奏為一體的威風鑼鼓,邊歌邊舞、碎步晃悠的跑旱船,通過對唱進行情感交流的山歌桐詩,畬族木偶戲、回族提燈、舞龍舞獅,福鼎餅花、制茶技藝、九層臺等41項民俗或非遺項目紛紛登場亮相,一時間,這些具有不同民族元素的民俗文化一起交織、呈現,讓觀眾陶醉在極富特色的原生態藝術氛圍中,驚喜連連。
“這些原生態的民俗表演,讓我們感到熟悉而親切,可以說精彩絕倫!”在場的觀眾興奮地說。(徐烽 鄭霄 蔡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