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夏,武夷山、六盤山,閩江水、黃河水……26年山海深情,26年閩寧情長。
閩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偉大事業,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大量心血。
26年來,閩寧并肩攜手,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擘畫的藍圖,聚焦脫貧攻堅、加強長期協作、實現互利共贏,探索出一條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開創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福建日報與寧夏日報開展聯動報道,展現閩寧協作的累累碩果,感受共同富裕大道上唱響的新樂章。
永寧縣閩寧鎮。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黨碩 攝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暢談山海情誼,為山海發展建言獻策——
把閩寧協作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全國人大代表黃茂興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山海情緣沒有斷點。
新的征程上,要進一步加強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把閩寧協作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福建和寧夏需要不斷拓展協作內涵,創新協作方式,優化協作機制,繼續攜手奔跑在通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更重要的是要增強東西區域間教育幫扶力度,培育一批“能戰斗,留得住”的本土人才隊伍。
深化精準幫扶共續山海情誼
全國政協委員郭文圣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
福建和寧夏的結對援建,是東西部協作的典范。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要聚焦精準,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共同續寫山海不了情。要堅持把產業幫扶作為關鍵,幫助對口地區增強生產發展能力。
總的來說,智力幫扶是根本。要注重為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突出黨政人才培養,把西部地區干部教育培訓列入福建干部教育培訓計劃,幫助培養急需人才。同時,突出高層次人才引進,組織開展福建專家學者寧夏行等活動,為對口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創造條件、牽線搭橋。
閩寧鎮已從最初的荒涼戈壁灘嬗變為富庶美麗的全國特色小鎮。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黨碩攝
互通互鑒 把家園建得更美
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玉池村村民
閩寧對口協作,不是一口井,而是萬眼泉。這么多年,福建派出一批又一批干部來到寧夏、來到紅寺堡,帶著大家“換思想”,和大家一起“找富路”。
閩寧協作正由單向援助向雙向互動轉變、由扶貧協作向全面合作轉變。今后,期望寧夏與福建在壯大特色產業、加強技能培訓、促進穩崗就業、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合作力度,共同把家園建設得更美。
攜手共贏 讓更多人才騰飛
全國政協委員馬宗保 寧夏師范學院院長
20多年來,閩寧教育協作從“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幫扶,從單一支教捐資轉向教育全學段協作發展,從單向“幫扶學”轉向全方位教育領域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創新了教育協作的新路徑、新方式,助力寧夏教育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馬宗保建議,閩寧兩省區高校發揮各自的優勢,用好六盤山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在學科專業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不斷拓展新境界,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走進銀川市閩寧鎮,閩南風格的中心廣場、風情商業街彰顯鄉村振興新氣象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記者 王曉龍 王洋 攝
除了代表委員們的建言獻策,閩寧協作的親歷者們也希望代表委員們能帶去他們的心聲——
“干沙灘”變“金沙灘” 楊青(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黨委副書記、閩寧鎮原隆村黨支部書記)
閩寧鎮從昔日杳無人煙的“干沙灘”變成百姓富裕的“金沙灘”,移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今年的全國兩會,我希望代表委員帶去我們的心聲:從政策上聚焦“民富、業興、人旺、居宜”,推動閩寧鎮產城人融合發展,讓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為閩寧鎮移民群眾致富賦能添力,讓我們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交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答卷。
“援寧”是一份責任 賴瑞云(2021年廈門援寧專業技術人才,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果樹栽培和植物種苗快繁技術研究,現在閩寧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掛職)
“援寧”是一份責任,是組織賦予我的厚愛與重托,也是受援地人民的信任和期待,更是一次難得的人生歷練。
今年的全國兩會,我希望代表委員帶去我的心聲:為閩寧鎮多引進一些“珍”“稀”“特”植物新品種,例如臺灣香檬、臺灣果桑、番石榴、火龍果等,除傳統的生產種植外,還可以結合閩寧鎮的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研學、自由采摘、提取、加工等多元方式,延伸產業鏈,促進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
仲夏,到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油菜花田綿延?;ㄌ锢?,彩蝶在上下起舞,蜜蜂在花朵間采蜜,游人在花海里迷醉。圖源:寧夏日報
寧夏是第二故鄉 鄭開煌(寧夏閩強塑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2016年,我來到隆德縣工業園區投資創業,得益于閩寧協作、得益于寧夏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讓我能夠在這片土地上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我熱愛這片土地,寧夏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作為一名參與閩寧協作的企業負責人,促進兩地協作、助力鄉村振興是我不變的初心,希望更多的福建企業家來寧夏這片熱土投資創業。
播撒知識的種子 索紫矜(廈門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隆德分隊隊長、隆德縣第四中學七年級生物教師)
23年來,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始終秉持初心,身體力行地播撒知識的種子,從教學、助學、團學三個方面深化了閩寧協作的幫扶情誼,傳遞愛心接力棒。
今年的全國兩會,我想請代表委員帶去我的心聲: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投身閩寧協作,助力鄉村振興,為當地文化、科技、醫療、產業等方面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希望能夠培養出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鼓勵他們走上鄉村教育的一線,提高鄉村教育質量,關注鄉村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實現他們的讀書夢。
勤勞致富不是夢 趙慧霞(寧夏赴福建務工人員)
今年的全國兩會,希望代表委員帶去我的心聲:建議國家出臺更多的就業創業政策,讓我們務工人員走出家門,在外務工更有保障,工作生活更穩定。當然,我也期盼我和愛人通過穩定務工,不斷提升收入,在福建省站穩腳跟,安家落戶。
日子越過越紅火 王歸娃(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閩寧扶貧車間工人)
今年的全國兩會,我希望代表委員帶去我的心聲:建議國家能有更多的利好政策向基層傾斜,讓我們老百姓在家門口穩定就業掙錢,生活越過越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讓孩子將來有出息,家里的老人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隆德縣閩寧扶貧產業園。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記者 黨碩 攝
延伸閱讀
閩寧協作再創佳績
26年來,福建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擘畫的藍圖,一年接著一年抓、一任接著一任干,聚焦脫貧攻堅,加強長期協作,幫助寧夏93.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1100個貧困村出列,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同心縣石獅鎮移民新村面貌。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黨碩 攝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福建和寧夏不斷拓展協作深度,共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舞臺上譜寫閩寧協作新篇章。
牽手幫扶創新績。2021年,福建累計幫助寧夏3.65萬名農村勞動力、1.96萬名脫貧人口實現勞務協作轉移就業,幫助銷售寧夏特色農產品31.51億元,分別完成年度協議任務數的356%、612%和315.1%。
產業合作譜新篇。繼菌草后,越來越多的產業在寧夏落地。援寧群體播下的產業種子,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西吉縣的馬鈴薯產業沖破制約,打通全產業鏈;涇源縣發展成為西北地區肉牛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地;隆德縣的中藥材基地聯合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帶動家家戶戶種植中藥材……
同心縣閩興香業,工人在晾曬盤香。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記者 黨碩 攝
互派掛職增才干。通過互派干部掛職,為寧夏干部群眾帶去了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援寧干部也提升了素質,增長了才干。去年,福建共選派綜合素質高的23名黨政干部赴寧夏掛職,支持寧夏選派19名黨政干部來閩掛職鍛煉,促進兩地干部思想互動、觀念互通、作風互鑒。
社會力量齊匯聚。閩商來了,援寧醫生來了,援寧教師來了,科技人員來了……26年來,福建累計派出206名掛職干部、3000多名專技人才,他們推動閩寧對口協作由單一的經濟合作發展為教育、醫療、文化等多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從擺脫貧困到全面小康,再到邁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