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多發,手段不斷翻新。集團頭目和骨干往往躲在境外實施犯罪,他們打著高薪招聘的幌子,招募涉世未深的高校畢業生等,誘騙其赴境外從事詐騙活動,成為違法犯罪活動的“幫兇”。
2019年4月,剛剛大學畢業的黃某、張某等6人通過招聘網站、熟人介紹等方式,入職某跨國電信網絡詐騙集團。他們每天操作著七八部手機、登錄不同的微信號,在100多個微信群里,通過轉發話術、扮演投資專家助理、老股民等,以投資掙錢為誘餌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引導其在犯罪團伙控制的“比特幣”“神話幣”網站等進行投資。
在客戶大量轉入資金后,該集團以投資平臺有鎖倉期為由拒絕提現,隨后“投資老師”通過指導買賣操作,利用反向喊單、系統出錯、更換網址平臺、拉黑被害人聯系方式等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錢財,完成詐騙犯罪。
截至案發,這一詐騙集團分別在境內及東南亞幾國詐騙被害人逾500人,詐騙金額逾1.4億元。這一案件由四川省西充縣人民法院一審,四川省南充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根據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結合不同情況,黃某、張某等6人分別被判處3年6個月至10年9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以5萬元至15萬元不等的罰金。上述判決均已生效。
誘騙大學生赴境外
從事詐騙活動屢見不鮮
司法機關還提供以下案例:
2018年2月至11月間,被告人沙某等指使團伙先后通過國內皮包公司招募包括8名畢業不久的高校畢業生在內的23人,以境外項目的名義將他們帶到位于境外的詐騙窩點,利用電信網絡技術手段實施詐騙。2018年3月至11月間,該詐騙團伙先后騙取被害人人民幣784.2萬余元。
2019年6月至12月間,15名大學生通過同學、親朋好友介紹,或網絡招聘等渠道,被“低門檻、高工資”“輕松快錢”“包機、包吃住”“海外高薪工作”等噱頭吸引,入職位于東南亞某國的“黃金投資平臺”,專門針對大陸居民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截至案發,該詐騙集團共騙取155名被害人人民幣4100萬余元。
為何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容易成為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團伙的招募對象,有的成為犯罪團伙“幫兇”?
法官介紹,一些大學生是通過親戚熟人朋友介紹加入的,看到“月入過萬”“免費出國”“工作輕松”等誘騙信息動了念頭。“對高校畢業生而言,只要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就能拿高薪,還包吃包住,詐騙集團利用他們在就業季求職心切,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識相對薄弱等弱點,引誘其落入犯罪圈套。”
“我意識到這樣做是違法的,但畢竟收入高,況且我身邊的朋友也都在做,以為被抓到頂多就是處罰,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黃某坦言,“現在想到那些錢財兩空的被害人,真的很后悔。”
表面“高薪就業”,實則“無底陷阱”,一些大學生盲聽盲信,被誘騙至境外,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的“工具人”,一步步墜入犯罪的深淵,害人又害己,令人痛心。
待遇好、門檻低、高薪……
謹防陷入這些招工騙局
每年夏季都是招聘旺季,但求職者在找工作時可一定要擦亮眼睛,謹防陷入招工騙局。
240多人陷模特招工騙局
最近,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假借招聘模特進行詐騙的典型案例,240多名求職者被騙。
法庭上公訴人指控,被告人蔡某在深圳市龍華區開了一家傳媒公司,召集了幾位業務經理,有專業的化妝師、攝影師,然后利用這個公司作掩護,在各大招聘平臺和業務群里大量發布高薪招聘模特、藝人的信息,要求條件特別簡單,宣稱每天僅需工作幾個小時,便能收入數百甚至上千。一旦有人到公司面試,無論求職者自身條件如何,業務經理都是一頓猛夸。
取得求職者信任后,業務經理便講,要想接單就得先拍攝模特卡片,相當于模特的推介書,里面有模特的照片或視頻,室內一套1500元,室外一套3500元,動態視頻10000元。求職者往往被建議多拍幾套,這樣推介效果更好,如此一來,就要交少則上千、多則幾萬的費用,如果求職者沒錢,甚至會被蠱惑去申請貸款。交了大價錢的求職者在一再催問后,也會接到公司安排的所謂商業拍攝,不過那都是公司自導自演的,名牌香水、包包都是公司自己購買的道具,最后支付被害人幾百塊錢了事。一名詐騙者供述的證言是這樣的。
“所謂的承接的廣告活動,其實那根本不是承接的廣告活動,只是為了堵住模特的口,因為公司根本就沒有去承接廣告,而且承諾模特說幫他們承接廣告,就是為了讓他們到我們公司來拍攝照片,這樣他們會支付高昂的拍攝費用。”
據統計,一年多的時間里,共有240多名求職者上當受騙,均是16至40多歲的女性,涉及金額近90萬。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判處主犯蔡某有期徒刑11年,并處罰金10萬元,并對其違法所得進行追繳。其他6名被告人也均被法院以詐騙罪判處11年至1年8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高薪招聘作餌
詐騙求職者培訓費18萬余元
求職者只要交納幾千元報名費參加課程學習,無須考試僅憑“學習證明”即可入職高薪崗位。如此誘人的招聘背后,其實是詐騙分子精心設計的陷阱。
今年2月份,上海警方在四川成都展開一場收網行動,一舉抓獲以劉某、雷某為首的多名詐騙犯罪嫌疑人。警方調查發現,從2022年4月至案發,該犯罪團伙共計騙取河南、甘肅、重慶、云南、新疆、廣東等地的多名被害人18萬余元。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審理查明,這是一個以招聘為名專門詐騙求職者培訓費的犯罪團伙。
“被告人在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國際廣場內成立公司,利用招聘網站等發布虛假招聘信息。安排人事收集應聘者的信息后,分發給業務組長,由業務員冒充應聘者當地公司的工作人員聯系應聘者,虛構崗位,謊稱參加培訓學習,并可獲得面試資格。”
以被害人詹女士為例,她在某知名招聘平臺瀏覽時,被一個月薪近萬元的職位吸引,并留下了聯系方式。沒多久,一名自稱“公司人事”的工作人員添加了她的微信。對方表示,需要相關的消防資質才能獲得面試機會,但詹女士并不具備該資質。對方表示可以提供技能鑒定中心“招生老師”的微信,幫助詹女士拿到相應的“學習證明”,只要有這個“學習證明”就可以了,并且入職一個月后,公司還會報銷80%的學費。在詹女士添加了“招生老師”的微信并支付3298元報名費后,通過網課很快拿到了這個“學習證明”,隨后詹女士參加了招聘人員的網上面試,但卻被告知沒有通過。
“公司在進行所謂的網上面試的時候,所提供的一些條件或者說面試的問題是非常難的,而且涉及專業的(問題),招聘者也往往認為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導致被公司刷下來,面試沒有通過。”
法院審理查明,該詐騙團伙層級分明、分工明確,其中,作為團伙組織者,劉某、雷某負責招聘、培訓團伙的“業務員”,“業務員”則按照詐騙環節分組,分別扮演“公司人事”“技能鑒定中心招生老師”“班主任”“面試官”等角色,全鏈條完成整個詐騙犯罪。
最終,劉某、雷某兩名主犯分別被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兩萬元;其他被告人則分別被判處一年六個月至七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相應罰金。
待遇好門檻低
沒入職先交錢大概率是騙局
那生活中常見的招工騙局有哪些?求職者應該如何識別?一旦求職者遇到詐騙,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常見的招工詐騙手段
1、虛假招聘信息。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發布虛假招聘信息,通過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聯系求職者,讓其提供個人信息,并交納“保證金”“培訓費”等費用。一旦求職者交了費用后,對方就會消失不見,或者以“面試未通過”“企業倒閉”等理由搪塞,騙取求職者的錢財。
2、招聘“黑中介”。一些沒有相關資質、未取得人力資源服務許可或者冒用、偽造相關資質的“黑中介”,打著介紹工作的幌子通過發布虛假招聘信息,以“輕松拿高薪”“升職加薪快”等為誘餌,使用各種手段騙取求職者錢財。
3、押金詐騙。求職者在面試或入職前,一些企業會以各種理由收取押金,然后以各種理由拖延返還押金時間,從而騙取求職者的錢財。
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何遠彬表示:“求職詐騙無一例外,就是在你去應聘這家公司的時候,同步就讓你交納不等甚至一些大額的費用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求職者警惕了,因為正規的企業是不會在你應聘的環節上讓你交納各種明目的費用的。”
法官提醒,對于那些待遇好、門檻低,招聘人數眾多,招聘流程簡單到“離譜”的崗位,求職者一定要高度警惕。如果入職后發現所在公司從事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更應第一時間離職并報警。
如果遭遇招工詐騙,求職者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向當地公安局報案,讓警方介入調查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如果求職者懷疑公司或雇主存在不合法行為,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舉報。
三、如果求職者在招工過程中被欺騙或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向當地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舉報。
四、求職者還可以保留相關證據,向法院提起訴訟。